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诗篇 第110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大卫的诗。)耶和华对我主说:祢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祢仇敌作祢的脚凳。」

「我主」())是指弥赛亚基督。「坐」()),代表大功告成())。「右边」())代表尊荣、崇高的地位。「使祢仇敌作祢的脚凳」()),指古代君王得胜以后,用脚踏在敌人的身上,代表完全制服仇敌())。
本节是本诗的第一句预言()),宣告弥赛亚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救恩的工作之后,将被高举到父神的右边()),等待父神成就最后的得胜。
本篇可能是诗篇中最早的诗歌之一,预言弥赛亚的得胜、以及君王与祭司的身份()),主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承认它是弥赛亚诗篇())。本篇也是新约引用最多的诗篇,被主耶稣、彼得、保罗及希伯来书的作者引用())。
上图:吾珥出土的主前2110年宁吉尔苏(Ningirsu,即尼努尔塔Ninurta)神像的底座,现藏于卢浮宫。这座雕像的底座反映了当时的习俗:胜利者把脚放在他的敌人的头上(书十24;诗一百一十1)。

2「耶和华必使祢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来;祢要在祢仇敌中掌权。」

3「当祢掌权的日子(或译:行军的日子),祢的民要以圣洁的妆饰为衣(或译:以圣洁为妆饰),甘心牺牲自己;祢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或译:祢少年时光耀如清晨的甘露)。」

「杖」())代表君王统治的权柄。「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来」()),是预言基督再来的时候,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统治世界,在「仇敌中掌权」())。即便是今天那些反对神、逼迫教会的世人,将来也不得不降服在基督「能力的杖」())下。
第3节描述神所拣选的人将甘心乐意地跟随弥赛亚())。由于原文的意思比较隐晦,所以在不同的译本中有不同的译法。

4「耶和华起了誓,决不后悔,说:祢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麦基洗德」())是亚伯拉罕时代耶路撒冷城中最高神的祭司,也是撒冷王())。
「麦基洗德的等次」()),指身兼君王和祭司的双重身份。
本节是本诗的第二句预言()),宣告弥赛亚基督将象麦基洗德一样,身兼君王和祭司的双重身份()),「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可以提供永远的救恩,「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

5「在祢右边的主,当祂发怒的日子,必打伤列王。」

6「祂要在列邦中刑罚恶人,尸首就遍满各处;祂要在许多国中打破仇敌的头。」

7「祂要喝路旁的河水,因此必抬起头来。」

基督是神的战士,祂与在祂「右边」())的父神紧密合一。5-6节的争战将在哈米吉多顿大战的时候完全应验())。
「祂要喝路旁的河水,因此必抬起头来」()),是描述战士乘胜追击敌人,「虽然疲乏,还是追赶」()),只稍作休息,就继续上路,直到完全得胜。
本诗以弥赛亚的登基开始()),却以凶猛的争战())和全力的追击())结束,因为这位君王和祭司的登基并不是剧终,而是赢得全世界的序幕。那位呼召我们跟随祂的()),正是这位全力追击仇敌的主。主说:「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今天祂还没有停止追击,我们也不可停止服事:「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这是今天这个混乱世界的唯一盼望。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在我右边

这篇诗与我们曾经看过的大部分诗,在本质上完全不同。我们曾看过一些诗,将古时所发生的事情带到作者的时期中来。这篇诗将古时的大卫,用来讲述还未出现的将来。换句话说,诗一百一十篇全篇所强调的是‘弥赛亚’的信息。让我们注意下列数点:

(一 )它的希伯来文是非常艰深的,所以将它的内容教条化是错误的。(二 )在另一方面,特别是第一节和第四节,早期基督教教会曾经教条化地使用它们。(三 )在耶和华说这一句句子中的动词,在诗中只在另一处出现过一次,就是在。这是一个奇特的字,伟大的先知经常使用这个字,如在我们很熟悉的句子之中:‘耶和华如此说’。现代的翻译者为要表达这个字奇特之处,他们将它译成‘耶和华的圣谕’。在有这一个字,在那处所强调的是神誓言的庄严性。明显地,这篇诗的作者相信他已经得到了从神而来的启示,因此,他说话的时候将自己当作是先知,与阿摩司相似。

这篇诗分成三个段落。

第一至三节,第一道圣谕。在加冕的大节期中,神透过祭祀先知的口向君王说话。他说:‘雅巍(Yahweh )将祂的话向我的主晓谕。’我的主就是这位君王。坐在我的右边这一句句子,是古时埃及的用语,执政的法老以此表示尊重他的儿子。这儿子位于法老的右边,表示他是他父亲命令的执行人员。所以,在这里,神呼召大卫(一 )坐在受尊崇的位置上,(二 )成为祂在地上的总督。

神继续补充说:等我‘消灭一切邪恶’,就是等我使你的仇敌作你的脚凳的意思。但这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耶和华(雅巍 )会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来。这样,大卫便可以用右手举起他的杖,就是他在位的象征;当然这是由于神使他的手能够举起。神发出这个命令:要在你仇敌中掌权,但是,请我们注意,不是要在他们之‘上’掌权,虽然事实上你的仇敌在你周围。你要暗中掌权,因为我是你手的力量。

第三节的希伯来文是很难解释的,但是随着第二节的命令,它的意思可能是:‘开赴战场吧,你的子民会自愿归附在你的领导下,成为神圣的军队(参看标准修订本注脚 )。这是一次弥赛亚的战役,对抗邪恶的势力。“神圣的军队”本来是大卫从平民百姓中招聚而来的军队,但是他们现在有神超越的目的在他们身上,他们要完成神神圣的旨意。(假若好像标准修订本所译的:在圣山之上、所指的便是环绕圣城的山脉、军队将在那里集合起来。 )所以,我们有一幅美丽和充满诗意的图画,当清晨的露水还留在他们的箭弓上,犹大的青年人离开他们的家园,成群结队地涌来跟随他们的君王。我们记得,在十三世纪时,欧洲有儿童十字军,他们也是由有理想的少年人所组成的。明显地,这篇诗不是为一个已变成软弱的大卫而写的。它是为强壮的青年人而写的,他们要追随他们有力量的青年领袖,参与他伟大和神圣的战役。

引用这篇诗的第一节,表示耶稣明白它是用作描述祂自己的生命和使命。我们毋须太过执着耶稣所用的典型‘拉比’式辩论法;既然大卫是这篇诗的作者,他说‘我的主’当然是另有其人(当然是耶稣他自己! )。听了这话的人,当然会好像一些良善的犹太人一样,他们明白祂的意思;耶稣,祂是以色列人弥赛亚式的新‘君王’。假若他们清楚明白这篇诗的意思,他们会意识到,他们要响应耶稣的呼召,叫他们‘慷慨地奉献自己’,成为祂军队中的成员。

永远的祭司

第四节,第二道圣谕。在被掳之前,君王有时候也会担任‘大祭司’。所以,这篇诗将祭司这个称号给予执政的君王,这历史是正确的。但是神称他为永远的祭司。要明白这个称号,我们必须返回所描写他们得到圣约的时候,神的子民整体被神称为祭司的国度。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将这两道圣谕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这位拥有大队勇士的君王,他是神与世上列邦的中保。我们回想的说话:‘(祭司 )的国度……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们的国度是永远的。’所以,我们也要注意,第二道圣谕与第一道圣谕一样,都是绝对神圣的圣谕。耶和华起了誓,决不后悔,说:‘你是永远的祭司。’当然,假若我们以为所讲的那人会不断地不断地担当祭司的工作,那是很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神祂自己是永远的,所以这位君王的祭司和他的承继者,将会成为永恒神的祭司,只有他们能传讲神永恒的计划。

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或许更正确地说:‘正如我们在麦基洗德的例子中看到的’。这位奇异的人物只在出现过一次。在那处,我们看到(甲 )他是至高神的祭司,至高神这个名号后来成为了以色列神的名号。(乙 )他是撒冷的王,后来成为耶路撒冷的名字。(丙 )虽然他自己不是神的子民,这位独特的祭司王祝福了这些子民的‘父亲’,就是亚伯拉罕。因此,他成为了神和从亚伯拉罕而出的全以色列民族的中保。(丁 )他的名字,麦基洗德,按字面的意思是‘公义者是我的王’,即是后来的‘公义的王’的意思。

正如这篇诗所说的,有这些名号的一个人,将他与管治耶路撒冷的大卫式的君王结合在一起;或者初期的基督徒后来看他就是耶稣基督的‘预表’或是预象,这并不是值得奇怪的事。在希伯来书第七章,他也被称为‘和平(salem/shalom )之君’。那一章圣经强调他先于约利未族的祭司;甚至选民的第一位祖先亚伯拉罕,也曾俯伏在他面前,向他献上十分之一,并且接受他的祝福。那章圣经继续描述耶稣是唯一的理想和永恒的大祭司,愿意为全人类献上完全的祭。

第五至七节,圣战。耶和华的日子是旧约时代一个被普遍接纳的观念。我们回想,‘日子’代表了神特别的‘时刻’,祂会采取行动拯救他们──这是普通人所盼望的。这好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等待大规模进攻的日子。但是阿摩司说:‘不是这样。’耶和华的日子黑暗没有光明。事实上,它是指审判的日子。只有透过审判,救恩才能临到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用黑暗来形容审判的事情。这种思想一直延至新约之中。例如,在救恩来到世界之前,神宣告要审判世界;同样,当主复活之前,在十字架旁的人发现他们被神秘的黑暗所包围。在阿摩司书中,我们又注意到大卫的帐幕‘重新出现’的事,只发生在将要来临的审判之后。再者,以色列人从巴比伦的‘坟墓’中‘复活’过来的事,只有在审判临到神的子民身上之后,即是在尼布革尼撒毁灭了那城和那城的人民之后才会发生。

这篇诗提及的审判日子是一个战争的日子,在这一日,作为战士的神,万军之耶和华将会胜过邪恶的势力。惟有这样,祂才会从灾难中带来全新的生命和普世的救恩。在,彼得和约翰一同宣告在基督里神对犹太权贵施行审判的意思,他们使用了一些来自类似‘皇室诗’(诗二 )的文字。但是,因为施洗约翰活跃于主耶稣被钉十架之前,他只知道假若旧约圣经要应验的话,这一切事情将要发生在耶稣身上

在你右边的主。这与第一节那位祭司的君王坐在耶和华的右边形成一个美妙的对比。很明显,我们明白弥赛亚君王的任何行动都是神的行动。这行动是要应付面前邪恶敌对的力量,使这些力量服从祂的计划。在启六章,神将力量给予敌人。无论在旧约圣经或是新约圣经,没有一处指出点燃战争的事情不是从神(和羔羊 )而来的;因此,在启示录中,甚至混沌也可被理解为羔羊忿怒的结果。毫无疑问,我们的诗所处理的事情,和启示录所显示出相类似的‘画像神学’,都应该伴以天上赞美的歌声。所以说,诗一百一十篇是第二圣殿的赞美诗歌的一部分。

第七节可能是指基甸至高的信心,因他相信在他要面对的战争中获胜的是神,而不是他三百人的细小军队。这事的发生,不是由于他信靠自己,而是由于他信靠神,所以神抬起他的头来。在那些日子,俯伏在一位东方的君王面前哀求的人是满有恐惧和战兢的。但是假若君王认为可以接纳哀求者的请求,他会弯下身来,将他的手放在这可怜人的脸下,并将他的头抬起来。这篇诗说:神也会如此,证明祂祭司的君王的信心是完全正确的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诗第一百十篇

第一一○篇大卫的主

诗没有一篇像本篇,如此倚重大卫的诗此一耳热能详的标题,也没有另一篇诗像这里,其作者在其他经文中如此被强调、肯定。若将这几个开头的字去除507,或认为它与本篇实际的作者无关,就与新约不符,因新约认为,大卫王承认他的“主”,意义非常深刻508。虽然其他诗也与本篇同样使用崇高的言词,来形容超越现今之王的弥赛亚,但惟有本篇,这位王向那一位敬拜,因此就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那位完美的王是否指将于未来出现的一位,还是指现今领袖的理想形象?以及:未来的那位王是否只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不仅如此?

主耶稣完全支持大卫为作者的看法,认为这是大卫的话;祂两次以“大卫自己”一语,来强调前者,而以他“被圣灵感动”说话的论点,来强调后者,又坚称,他的用语对时下流行的弥赛亚观构成挑战,必须认真考虑。五旬节那天,彼得也强调在本诗中,大卫把“他自己”和他的“主”区分出来,那一位已“升到天上”,“高举在神的右边”

因此,大卫在本诗中是以先知的身分说话,向弥赛亚王以优美的词藻讲述其登基的神谕,就像其他君王在受膏或加冕时,有神谕临到一样(参撒上十l、2;。有些人反对大卫为本诗作者,所持理由为:本篇读来像登基的神谕,这些人竟会不明白这一点,真是奇怪。本诗正是这样的神谕。其特殊之处则为,说话者是王,而他的对象则为超乎王的一位。

这个神谕的内容,必然构成使徒教训的根基,即基督的高举、在天上的地位、君王兼大祭司的身分等教导。这是诗中最常被引用的一篇。

在标题之后的第一行,直译为:“耶和华对我主的神谕”509。这句开头的话为下文盖上印,证明是神直接对祂的王所说的话,第2、3节则为从圣灵感动而得的内容。第二段话记在第4节,但第5~7节则是将前文予以发挥。

大卫称呼这位王为我主(参 Knox 的自由翻译:“我服事的主人”),这是件令人惊异的事。正如前面所提,基督特别指出这一点,让听众去思考其含义,而后来祂的使徒则清楚讲明。约书亚曾将指挥权交出,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大卫在此(也似乎)俯伏在地,敬拜那位站在他面前的“人”(。以下便是神对大卫的主所说的话。

套在我的右边。这个吩咐所赋与的权柄与能力,可从本诗下文中看出,但惟有新约才足能阐明其意。

a. 祂不仅比大卫更大;“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也比天使更大:“所有的天使,神从来对那一个说:‘套在我的右边……’?”);

b. 人拒绝祂,但神却特别高举祂:“你们……杀害的耶稣,……神已经……用右手将祂高举”);

c. 祂以救主与代祷者的身分作王:“基督……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

d. (“坐……”):祂坐下的举动,表示已大功告成:“凡祭司天天站着……屡次献上……但基督……在神的右边坐下了”);

e. (“等……”):祂在等候最后一个人降服:“等候祂仇敌成了祂的脚凳”;亦

由此可见,这一节将基督的神性、能力,与前瞻,都充分展示了出来。新约大部分对祂祭司/君王荣耀身分的教导,都根据本节与第4节。

2.请注意,耶和华与这位王何等合一。伸出权杖的是耶和华,受嘱咐要去治理的是王这种合作不会减低人的权柄,反会增强。译为掌权的字含有严厉的意味,而本节是强迫敌人服从,下节则为甘心顺服者的回应,这种对比与这样的口气也很相配。等处,也有类似的对比。

3.这节的每一个字,在不同的译本中都有不同的译法,但是大致的图画(除非修改经文)为:一大群志愿军,前去投效领袖,从事圣战。第一行似有底波拉之歌的影子:“百姓也甘心牺牲自己”;但这里的用词更勇敢,直译为:“你的民(将要)甘心情愿献祭”510,这个说法影响到后来保罗所用的譬喻:“活祭”,或生命“像奠祭”一般倾倒出来

你率领全军的日子也可以指“你掌权的日子”;这个字常用作“能力”511或“军队”(如,它与第5节的“祂发怒的日子”相互呼应。

在圣山上是一些抄本与辛马库(Symmachus,教宗,主后498~514)与耶柔米(Jerome,约主后347~420)的看法,但标准的希伯来经文为:“在圣洁的美丽(或,光辉)中”,有七十士译本,及武加大译本支持。至于这辞汇的含义,请见的注释(对“圣洁的妆饰”的说明)。

你的少年将如甘露临到你,这译文将少年视为集合名词(参 TEV),并假定在一个以 k 为结尾的字(“临到你”)后面那一个字,少写了一个 祂(等于“如”),这是很常见的抄写错误。这句话描写一支强盛的大军突然间形成,且静悄悄地出动。但是希伯来文本身也可解释得通,即,“你有你少年的甘露”(参 AV、RV),换言之,这位王永远保持生命的青春活力,不像那些爱心短暂之辈,“如同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512

总结而言:这一节(我认为)是形容弥赛亚充满元气、圣洁、荣耀地率领全军而出,这群军队就像早期的以色列勇土,“拚命敢死”。基督徒可将这军队与的得胜者认同,但却很少会想到,自己及教会的弟兄姊妹也是这两群队伍中的一员。

祭司

这是两句神谕中的第二句,RSV 的标点很正确(参1节),把神的话,与本诗中第三者论神与弥赛亚的话,区分出来。

这是神的誓言,因此似乎比一般的神谕更强(参,以下),而神决不后悔的承诺,使这句话更加坚定。此处或许是回头一瞥神对以利的应许,后来遭到撤回。这位祭司绝不会耽误职守,而这个祭司体制比利未家的体制更古老、更完备(正如新约所示)。

解释这段神喻的根据,是。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麦基洗德之名(公义王),与他为撒冷王(即耶路撒冷的王,这个城名的缩写,带出“平安”的意思)的这两件事,使他成为将要来的那一位最恰当的指标;而那个故事对他其余方面毫未提及,亦使他成为那一位“无生之始,无命之终”的适切象征;此外,他站在神那边,为亚伯拉罕祝福,给他礼物,并从他收受十分之一,这一切都证明他优于所有属亚伯拉罕的人,特别超越利未的祭司制。还可补充一点,麦基洗德集祭司与君王于一身,正好像基督一样。参希伯来书前几章强调基督是王,后几章强调祂是祭司,正如本篇这几节一样。

附加的永远一词,可能是最重要的片语。这是我们盼望的保证。这个词在希伯来书首次出现于,以后就成为该卷书信的重要题目,因这位永远的祭司能提供永远的救恩,不像那些短暂作祭司的,其努力并未带来圆满的结果。

战士

本诗是以凶猛战事、全力的追击作结尾,这是很实际的事,因为这位祭司/君王的即位,并不是剧终,而是赢得全世界的序幕。诗第二篇的顺序也与此相同。

此处耶和华与祂的王行动如一513,而第3节的那一大批志愿军,则不在此幅图中。这是耶和华的争战,然而祂与祂的王紧密合一,以致第7节清楚显示,在前线的那位,是与神合作的“人”。按新约而言,这里等于由希伯来书进到了启示录,该卷描绘审判与胜利的图画,可怕的程度不亚于第6节(参,如:

本诗的形式提醒我们,这是不断进行中的情形。最后一幅图为:那位战士在乘胜追击,就像基甸和他的三百人在约但河边一样,“虽然疲乏,还是追赶”,只稍停下来提神一下,就继续上路,直到克竟全功。我们知道,那位呼召我们来跟随的,正是这位领袖。

507 希伯来经文的这几个字,和我们通常印为第一行的字之间,并没有分隔。我们习惯将标题置于全诗之上,而不视为第一节的一部分,是为了方便,但并没有改变它为经文之一部分的地位。见导论,44~45页以下。
508 在昆兰古卷发现之前,早期的批判学者多半将本诗定在马喀比时期(主前第二世纪),甚至在开头几节的头几个字母中,稍经安排,便可凑出西门的名字(即那位马喀比大祭司,政治领袖)。H. H. Rowley( Festschrift fu/r Alfred Bertholet , J.C.B. Mothr, 1950, 464页以下)也以同样的创意,在第4节中看出大卫对一位耶布斯人撒督的神谕,认他为以色列的大祭司,而其余经节则为大卫初于耶路撒冷登基时,撒督向他说的话。现代大部分批判学者,对于新约的看法虽不同意,但较温和,认为这是为大卫或其后人登基的神谕,由一不知名的仪式官员向王说出。这种看法不承认主耶稣和使徒的解释。
509 希伯来经文的(英文,1节)也有这类讽刺诗句。见的注释。
510 七十士译本用不同的母音( `imm`k[a{ n#d[i{b[o^t[ ),作“在你(将有)全权”。但就这个字而言,“如王的礼物”(NEB),或像“尊贵的事”,其意思都比“全权”更可能。
511 在此 NEB(参 JB)用一个“出生”的字取代它。这是出于猜测,其惟一的支持,是本节最后两行的比喻。
512 七十士译本等,将你的青年 yald[u{t[eyk[a{ )之子音与其他母音结合,成为“我生了你”( y#lad[ti^k[a{ )。
513 这里不需要考虑第l节耶和华的“右边”与第5节王的右边如何协调。因画面已从宝座转到战场,故为新的合作关系。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耶和华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这首诗歌是新约最常引述的短篇诗,把弥赛亚描绘为王(1~3节 )、为祭司(4节 )和胜利的战士(5~7节 )。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大卫听见“耶和华”(耶威 父神 )与大卫的“主”(亚多奈 弥赛亚 )的对话说,基督会坐在父的“右边”——有尊荣的位置——直到祂再次降临的时候,到时祂的“仇敌”都要臣服于祂。

――《诗雷氏研读本》

这可能是《诗》中少数最早的诗歌之一,也是公认为最直接的预言诗。犹太人很早就把它当作“弥赛亚诗”看待,后来在新约中又为主耶稣、彼得以及《希伯来书》的作者引用,以见证基督。

从诗体来看,是一首君王诗,供新王登基用。诗人大卫为神的灵感动,藉他的口,为将来要登大卫永远宝座的儿子耶稣基督唱出这首预言的美歌。因此一开头就用神谕说“耶和华对我主说”。既称“我主”,其地位当然高过大卫。(有的解经家认为本诗可能是大卫为他儿子所罗门登王位而写。他已年迈退位 以臣民地位称新王为“我主”。谁知感动大卫写此诗的圣灵藉他说出的却是神的永远计划。 )

全诗分两部分,前半说神在仇敌面前立他为王(1~3节 );后半说神立王为他的大祭司,要战胜一切仇敌(4~7节 )。

――《启导本诗注释》

“坐在我的右边”:右边为尊贵的位置,仅次于神自己。“脚凳”是宝座的一部分,将仇敌踏在脚下比喻胜利。保罗曾将本节用在耶稣身上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有关君王的祷告。

――《串珠圣经注释》

「坐在 ...... 右边」:比喻尊荣崇高的地位

「仇敌作你的脚凳」:古时的君王战胜敌人之后,令敌人躺卧在地,又用足踏在他们的身上,表示战败国完全臣服。

――《串珠圣经注释》

弥赛亚的治理。本诗的时代背景及写作动机不甚明确,据说作者是大卫,主题是对弥赛亚的预言,他是将要治理神国度的君王。本诗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息,与其主题颇为相称。诗人对弥赛亚的公义治理及得胜的描述,营造出气势磅礴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大卫作品的精髓。本诗可分为两部分:①弥赛亚作为君王、祭司治理国度(1-4节 );②弥赛亚审判世界(5-7节 )。

――《圣经精读本》

我主: 指耶稣基督。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使其作脚凳”,降服对方,指耶稣基督完全灭绝撒但。这样的措辞,可能与古代近东君王在战场上得胜后,脚踏败国君王的风俗习惯有关

――《圣经精读本》

大卫称呼这位王为我主(参 Knox的自由翻译「我服事的主人」 ),这是件令人惊异的事。正如前面所提,基督特别指出这一点,让听众去思考其含义,而后来祂的使徒则清楚讲明。约书亚曾将指挥权交出,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大卫在此(也似乎 )俯伏在地,敬拜那位站在他面前的「人」

(「坐……」 ):祂坐下的举动,表示已大功告成;(「等……」 ):祂在等候最后一个人降服

由此可见,这一节将基督的神性、能力,与前瞻,都充分展示了出来。新约大部分对祂祭司/君王荣耀身分的教导,都根据本节与第4节。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对我主说。即 “Yahweh 对'adoni说”。按照耶稣的说法,这是圣父和圣子之间的对话。基督坐在宇宙至尊之处、祂天父的右边

脚凳。见注释。

――《SDA圣经注释》

坐在右边】

全副武装的战士用右手拿兵器,左手持盾。站在王右边的,是享有特权护卫他的人。王将这人安置于此是信任的表示,因此亦代表尊荣。反之,耶和华若站于某人的右边,就是向他提供盾牌的保护。法老荷伦黑布(主前十四世纪 )的一个雕像描绘他坐在贺如司神的右边。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仇敌作脚凳】

亚述王杜库提宁努他一世(主前十三世纪 )「将脚踏在」每一个被征服之君王,以及(象征式地 )每个被征服国家的「颈项上」,清楚表明他们已经成为他的脚凳。主前十五世纪一幅古墓壁画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杜得模斯四世坐在母亲(? )膝上,脚踏的箱子装满了仇敌,摊开成堆。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君王:本段描写君王从耶和华领受了权柄,必获得全面的胜利,克服一切仇敌。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必使你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来,你要在你仇敌中掌权。」

弥赛亚再次降临的时候(千禧年期间 ),要坐在大卫的宝座上,从“锡安”(耶路撒冷 )统治这地

――《诗雷氏研读本》

锡安为大卫的王城,也是神的城。神所立的王的权柄将要伸张,无人能敌。

――《启导本诗注释》

「杖」:代表王的权柄。

――《串珠圣经注释》

使你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来: 意指神将治理世界的权柄赐给耶稣基督(45:6,

――《圣经精读本》

请注意,耶和华与这位王何等合一。伸出令牌的是耶和华,受嘱咐要去治理的是王──这种合作不会减低人的权柄,反会增强。译为掌权的字含有严厉的意味,而本节是强迫敌人服从,下节则为甘心顺服者的响应,这种对比与这样的口气也很相配。等处,也有类似的对比。

──《丁道尔圣经注释》

能力的杖。象征权柄和能力

――《SDA圣经注释》

】「当你掌权的日子,你的民要以圣洁的妆饰为衣甘心牺牲自己。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

其它蒙救赎的人(“你的民” )在弥赛亚降临(“掌权” )的日子,要与祂一起击败祂的仇敌。“以圣洁的妆饰为衣”。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本节可意译为:“在你作战的日子,你的人民会甘心乐意服役,你的年轻人要到圣山找你,人数多如清晨的露珠。

” ――《启导本诗注释》

可意译作「当你从圣山出征与敌人作战的时候,你的人民会自愿投军;你的年轻人要来参战,他们多如清晨的甘露」。

――《串珠圣经注释》

当你掌权的日子: 并非指某一特定时日,而是指神借着圣灵动工的时代。这一日始于新约的五旬节事件,一直持续至今。你的民要以圣洁的妆饰为衣: 事奉神的圣徒以公义为妆饰。你少年时光耀如清晨的甘露: 用诗的语言形容,献身于神的圣徒朝气蓬勃的英姿。

――《圣经精读本》

这节的每一个字,在不同的译本中都有不同的译法,但是大致的图画(除非修改经文 )为:一大群志愿军,前去投效领袖,从事圣战。第一行似有底波拉之歌的影子:「百零姓也甘心牺牲自己」;但这里的用词更勇敢,直译为:「你的民(将要 )甘心情愿献祭」,这个说法影响到后来保罗所用的譬喻:「活祭」,或生命「像奠祭」一般倾倒出来

你率领全军的日子也可以指「你掌权的日子」;这个字常用作「能力」或「军队」,它与第5节的「祂发怒的日子」相互呼应。

你的少年将如甘露临到你,这译文将少年视为集合名词(参 TEV ),并假定在一个以 祂为结尾的字(「临到你」 )后面那一个字,少写了一个 祂(等于「如」 ),这是很常见的抄写错误。这句话描写一支强盛的大军突然间形成,且静悄悄地出动。但是希伯来文本身也可解释得通,即,「你有你少年的甘露」(参\cs16 AV、RV ),换言之,这位王永远保持生命的青春活力,不像那些爱心短暂之辈,「如同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

总结而言:这一节(我认为 )是形容弥赛亚充满元气、圣洁、荣耀地率领全军而出,这群军队就像早期的以色列勇土,「拚命敢死」。基督徒可将这军队与的得胜者认同,但却很少会想到,自己及教会的弟兄姊妹也是这两群队伍中的一员。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的民……甘心。国王在推翻锡安仇敌的大日召集军队的时候,会有积极的响应。百姓将乐意随从他们的领袖。

圣洁的装饰。许多希伯来语抄本,西马库斯译本和武加大译本为“圣洁的山”。若是这样,那就是描写锡安山为以色列军队集合的地点。

甘露。可能指军队的庞大,或指精神振奋

――《SDA圣经注释》

】「耶和华起了誓,决不后悔,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基督像麦基洗德一样,身兼祭司和君王的职责。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神曾发誓让大卫的王位永固。大卫和他的后裔身为神的代表,行使不少祭司职务,例如监管圣殿和利未人,照料约柜,有比亚伦和他的诸子更高的地位,是麦基洗德的等次。麦基洗德是亚伯拉罕时代耶路撒冷城中最高神的祭司,也是撒冷王,《希伯来书》七章对基督为王又为大祭司有详细的说明。

――《启导本诗注释》

祭司:本节指出这位君王拥有永远的祭司职分。

「决不后悔」:决不改变心意。

「麦基洗德的等次」:创14章记述麦基洗德有君王和祭司的双重身分。

诗人用麦基洗德比喻本篇所论及的君王也是一身兼此两职。

――《串珠圣经注释》

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麦基洗德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并且他超越人的界限,如同神的儿子,作为耶稣基督的预表。本文意味弥赛亚将要接过麦基洗德的职分,成为神人之间的中保。

――《圣经精读本》

这是神的誓言,因此似乎比一般的神谕更强(参 ,而神决不后悔的承诺,使这句话更加坚定。此处或许是回头一瞥神对以利的应许,后来遭到撤回。这位祭司绝不会耽误职守,而这个祭司体制比利未家的体制更古老、更完备(正如新约所示 )。

麦基洗德之名(公义王 ),与他为撒冷王(即耶路撒冷的王 这个城名的缩写 带出「平安」的意思 )的这两件事,使他成为将要来的那一位最恰当的指标;而那个故事对他其余方面毫未提及,亦使他成为那一位「无生之始,无命之终」的适切象征;此外,他站在神那边,为亚伯拉罕祝福,给他礼物,并从他收受十分之一,这一切都证明他优于所有属亚伯拉罕的人,特别超越利未的祭司制。还可补充一点,麦基洗德集祭司与君王于一身,正好像基督一样。参希伯来书前几章强调基督是王,后几章强调祂是祭司,正如本篇这几节一样。

附加的永远一词,可能是最重要的词组。这是我们盼望的保证。这个词在希伯来书首次出现于,以后就成为该卷书信的重要题目,因这位永远的祭司能提供永远的救恩,不像那些短暂作祭司的,其努力并未带来圆满的结果。

──《丁道尔圣经注释》

后悔。从起初就知道末后的主决不会改变祂的旨意。虽然人的失败会暂时干扰神的计划,但最终一切都必实现神原来的旨意。

永远为祭司。这里用了最有力的语言说明基督是永远的祭司。祂是神的誓言所承诺的。这个任命是毫无疑问的。

麦基洗德的等次。就像至高神的祭司,撒冷王麦基洗德一样,基督既是祭司又是国王,6:20,7:1-3)。

――《SDA圣经注释》

麦基洗德等次的祭司】

麦基洗德是亚伯拉罕时代耶路撒冷的祭司兼君王(见创十四的注释 )。耶路撒冷因此有了君王行使祭司特权的传统。至于大卫家族有此惯例的证据,可参看:的注释。古代君王同时担任最高级祭司的职位并不罕见(参较美国总统同时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英国的君王持有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 圣公会〕元首的头衔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麦基洗德,在圣经中出现的次数可真不多……】

关于麦基洗德请详见创世记第16章的最后部分。基督就像麦基洗德祭司那样,从不滥用其神圣的地位,并将永远掌权。在希伯来书第5章中,耶稣被更全面地描述为我们尊荣的大祭司。

──《灵修版圣经注释》

】「在你右边的主,但他发怒的日子必打伤列王。」

主在他身边,帮助他战胜仇敌。“右边”是支持的力量所在。

――《启导本诗注释》

地上有权势的人无法抵挡神的作为。神将使自己的事业胜过地上的统治者。

――《SDA圣经注释》

这事将会在哈米吉多顿大战的时候应验,以基督的再来为高潮

――《诗雷氏研读本》

战士:本段记述这位君王是一位战士,在他的右边有万军之耶和华为他争战,必打败仇敌。

――《串珠圣经注释》

弥赛亚将要施行的完全审判。到那日,所发之怒将会极其可畏,拒绝、毁谤基督主权的所有邪恶势力,将会彻底被歼灭。圣徒当以信心之目看待恶人,他们虽然在现今如日中天,最终必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归于无有。

――《圣经精读本》

】「他要在列邦中刑罚恶人,尸首就遍满各处。他要在许多国中打破仇敌的头。」

】此处耶和华与祂的王行动如一,而第3节的那一大批志愿军,则不在此幅图中。这是耶和华的争战,然而祂与祂的王紧密合一,以致第7节清楚显示,在前线的那位,是与神合作的「人」。按新约而言,这里等于由希伯来书进到了启示录,该卷描绘审判与胜利的图画,可怕的程度不亚于第6节(参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要喝路旁的河水,因此必抬起头来。」

这里描绘弥赛亚重新得力和得胜。自己定意要赞美耶和华(1节 ),因为祂成就大能的工作,彰显出祂的能力、公义、真实和公正(2~9节 ),这些都让人敬畏并赞美祂(10节 )。这首离合诗有二十二句,每一句都以接续的希伯来文字母来开始。

――《诗雷氏研读本》

在战事紧张之际,有清溪的水供他解渴,体力充沛(“抬起头来” ),必奏凯而归。

――《启导本诗注释》

「他」:指君王,不是指耶和华。

本节记述君王喝水之后,重新有力量,抬起头来继续追杀仇敌。

――《串珠圣经注释》

意味直到彻底歼灭仇敌,主甚至不会休息,暗示基督最后的审判将何等可畏。

――《圣经精读本》

喝路旁的河水。可能指在艰辛的任务中得到振奋。疲惫的战士和领导人很喜欢喝“路旁的河水”

抬起头来。说明一切疲惫的痕迹都消除了。领导人带着新的活力准备出发,完成手头的工作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10篇 )】

1新约曾引用本篇作为对耶稣基督的预言。那一些有关王的描述与耶稣基督的身分吻合?; 5:6; 7:21;

23节指出王出征之日,有许多人自愿投军参战。今日你愿为主作精兵么?;

──《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篇 一首常被新约作者引用的诗,只因为其内容是……】

这是一首在新约中常常被引用的诗,因为它清楚地描述了弥赛亚。在 45节里,耶稣背诵了这首诗的第一句,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身上。第1和6节是对基督最后并彻底地在全地毁灭恶人的盼望(参启6-9章 );110篇2节预言了基督在地上的掌权;110篇3至4节宣告了基督要成为百姓的祭司(参来5-8章 );110篇5至6为基督战胜罪恶时地上最后的争战

――《灵修版圣经注释》

例证

亚力山大在位之时,曾经东征西讨,在短短十二年内征服了周围大小国家,最后打到再无仗可打的地步。传说,他曾下令人民称他为「万王之王」;但他不久便病死了。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英雄,也曾想作「万王之王」,但是梦幻俱成泡影,结果都剩黄土一堆,长眠地下。惟有主耶稣他是「万王之王」,直到今日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称颂他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林政杰《诗的讲章》

耶稣基督的身分是……】

许多人对神的信仰含糊不清,认为基督不过是位人类的伟大教师。但圣经不是这么看。新约和旧约都说那位要来拯救和掌权者有神性。耶稣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说,弥赛亚比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大卫还要大。彼得也用这首诗说明耶稣就是弥赛亚,他坐在神的右边永远作王。圣经清楚地称耶稣是主,所以我们不能持中庸的态度称耶稣“不过是位良师”。

――《灵修版圣经注释》

苏联作家索忍尼辛(AlexanderSolzhenitsyn )回忆他从前的一段经历:苏联当局以政治犯的名义逮捕他,每天逼他工作十二小时,仅供给他极少量的食物,因此他病得十分严重,几乎丧失求生的意愿。

某天下午,他在烈日下铲沙,累得停下来休息,虽然明知这样做可能会惨遭卫兵打死,但也显不得了,因为确实无力工作。此时,一位基督徒走到他的身旁,偷偷在地上画意个十字架记号,然后擦掉。一时之间,索忍尼辛似乎重新燃起一股新的盼望,后来这股盼望一直支持着他忍耐到底。

——林政杰《诗的讲章》

「当你掌权的日子,你的民……甘心……」

本节原意可译为「当你掌权的日子,你的民可成为甘心祭。」在新约中,本篇第一节曾被引用。我们不难明白祂掌权的日子。这必指祂升天的日子,祂坐在父神的右边。圣灵就降临下来。

当圣灵在教会成为首要的时候,必有青年献身心作为甘心祭,在青年有为的时日,穿着洁白的祭司衣袍。他们分散在各处,好似无数晨露洒在枯黄的菜蔬。这位祭司君王对那些青年献身者有那样的吸力,使他们也有同样的吸引和力量。

你曾否成为甘心祭?那是要求你完全热切的事奉。父神对爱子的恩赐,也包括你在其中。但是你自己要到祂面前。世人还要明白一个奉献给神的人怎样蒙受神的眷佑与施恩。神将你的生命加以制作与塑造、感动与充满,然后承受使命来事奉。在主的军队里,没有人被强征来的,都是志愿的。将你自己的心意献给神,你说愿意遵祂而行。祂必在掌权的日子,使你好似在熔炉中的铁一般可任意弯身。奉献给主,完全属主,唯一的,永远的。

──迈尔《珍贵的片刻》
圣洁的少年】

「当你行军的日子,你的民以圣洁为妆饰。」

少年的时候,有圣洁的生活,是为将来积存最大的资产,不会留下悔恨。
主耶稣在世传福音,跟从祂的门徒都是少年人。今天,少年人更当参加主的阵营,忠心跟从祂。

当你行军的日子,
你的民以圣洁为妆饰,
甘心牺牲自己;
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

要跟随主。选择参与的阵营,要在正义的一方,也就是胜利的一方。主耶稣是遵行神旨意的,所以祂是得胜的主。有人作错误的选择,跟从了假基督,一时得意,至终遗憾无穷。
跟随主是赴战。不要幻想跟主是有利可图,立即得荣耀;跟随主是属灵的战争,而且信徒不能想置身事外。
要持守圣洁:必须“逃避少年的私欲”。圣经说:“少年人用甚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先要有愿意洁净自己,为主所用的心愿,才去寻求洁净的方法;惟有神的话,使人能分辨是非,行在神的旨意中。
要甘心为主牺牲受苦:许多人不愿受苦,常常是遇难就退缩。但主的精兵要像保罗“为这福音受苦难”,才可与祂一同进入荣耀;“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祂,祂也必不认我们”。少年时光,应该及时奉献,正如马利亚,打破玉瓶,把安葬的香膏,“预先”膏主;如果只迟延三天,就没有价值了。
要趁少年时跟从祂:跟随主永远不会太早。正如露水是在清晨的时候,太阳升起照晒,就不见了。少年时跟随主,是最美好的;智慧的王所罗门,劝人不要等年迈力衰,应当趁着年幼,就“记念造你的主”。这是他的经验之谈。这经验的后面,代表许多的悲哀,失败,悔恨。荣华,享受,都过去了,青年的时日虚掷,永远不能复回。
跟从主不是虚空的。主耶稣要荣耀的再来,把仇敌都放在脚下。祂将“从锡安伸出能力的杖来”),掌权永远统治。跟从祂的人,要与祂同在荣耀里。因此,现在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若比起那将来极重无比的永远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 于中旻《诗笺记》

甘心牺牲自己】

自私的心变为舍已的心,充满了爱,为了别人甘心牺牲自己。自从圣灵降临充满他的教会,就有无数的圣徒甘心牺牲自己。

一九六六年在新几内亚有两位土人,是基督徒。他们到了一个没有信福音的新小区去为主作见证,但被当地的土人杀了。一九六八年又有两位西方教士和一本地信徒被土人用箭射死,并在庆祝胜利的筵席中把他们吃了。这些人为了爱主爱人而牺牲,其结果的收获是,因着他们的血,开辟了一条传福音的路。现在那些野蛮的土人,对传道人到他们中间去传福音,已表示欢迎了。

——林政杰《诗的讲章》

预言耶稣基督为大祭司】

法国皇帝拿破仑信服基督,曾经颂赞基督说:「亚历山大、该撒、查理曼和我所建的国都靠武力,耶稣所建的国则用仁义。世界上最高者乃是国王,但王不过是人,耶稣则超乎人,世人不能和他等量齐观。当我执政之时,虽然有人为我牺牲,但都须我亲临其前,力加训勉,始能收效。耶稣建国十八世纪以来,男女信徒甘心乐意为其赴汤蹈火而不辞者不可胜数,更以为他受苦受死为乐。古今强大之国兴替靡常,惟有耶稣的国度永存不坠。

」——林政杰《诗的讲章》

预言王的得胜】

从前德国有一位国王腓得烈一世,非常英明有为,将德国治理得国强民富,因此得人民的爱戴。这位国王存心谦卑,他曾召请一位名画家,为他画像。画家自恃,能为国王画像是无上的光荣,要用巧笔把国王画得威武英俊。讵料,国王对画家说:「我要你把我画成跪在十字架前,虔诚祷告的样子。」画家以阿谀的口吻劝说:「王呀!因你是有权势的国王,怎么能画那样的像呢?人民看到了,岂不失了尊严吗?」王又向画家肯定地说:「你知道吗?我的权柄皇冠都是这位在十字架上救主耶稣的,我还有什么骄傲呢?你照我所吩咐的画就是了。

」——林政杰《诗的讲章》

【诗一百一十篇 君尊的祭司耶稣】

从前某国有个皇帝,带着一个小兵,坐在马车去到郊外游览。适巧遇一农夫背负一包番薯,皇帝看他劳苦负重,很是可怜,请他上车同坐。他问皇帝说:「你作什么职业?」皇帝说:「请你猜一猜;」「我猜你是个兵;」「我比兵还大;」「你是排长吗?」「我比排长还大;」「那你是营长么?」「我比营长还大;」「你是团长么?」「我比团长还大;」「那你是旅长么?」「我比旅长还大;」「那你是师长么?」「我比师长还大;」「那你是军长么?」「我比军长还大;」「那你是大皇帝了。」说着就跪下拜他,这个农夫真猜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