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诗篇 第118章


圣经综合解读

1「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神的百姓赞美神、称谢神,不是因为所得的恩典,而是「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慈爱」())可译为「不变的爱」(英文ESV译本)),是盟约中的用语,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圣约的「不变的爱」。
本诗是六篇「埃及赞美诗 Egyptian Hallel」的最后一篇,最初是为庆祝逾越节而唱,读者所联想到的是出埃及时所蒙的拯救。但是,经过了棕树主日(Palm Sunday)),我们对本诗的预表就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耶稣在最后晚餐的时候唱过本诗()),并且宣告祂就是本诗所预言的「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一百一十三篇至一百一十八篇被称为「哈利路诗篇」(Hallel Psalms)),也称为「埃及赞美诗 Egyptian Hallel」。新约时代的犹太人在吃逾越节筵席时要唱颂「哈利路诗篇」。主耶稣和门徒吃完最后的晚餐,「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所唱的就是这些诗篇。

2「愿以色列说: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3「愿亚伦的家说: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4「愿敬畏耶和华的说: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诗人三次呼吁人类来赞美神「永远长存」())的慈爱:「以色列」())指神的百姓,「亚伦的家」())指神的祭司,「敬畏耶和华的」())包括所有敬畏神的外邦人。
这三类人的共同特点,是与圣约有分。神的「慈爱」()),特指祂信守圣约的慈爱;人若不肯与神恢复正常的关系,就是弃绝祂的圣约,也与祂信守圣约的「慈爱」无分无关。

5「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祂就应允我,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

6「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7「在那帮助我的人中,有耶和华帮助我,所以我要看见那恨我的人遭报。」

「急难」())原文是「狭窄、悲痛」,与阴间的「痛苦」())是同一个字。这个字在圣经中只出现过三次,在《耶利米哀歌》中被译为「狭窄之地」())。
「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这是引用大卫的信心宣告())。今天,新约的信徒也可以放胆地宣告:「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急难」是神把我们领往自由释放的「宽阔之地」())的道路。神领我们进入「急难」,好叫我们向神呼求,以致能被神安置到「宽阔之地」。虽然「急难」可能还没有过去,但我们的灵已经借着祷告进入「宽阔之地」与主同在,不再被环境所搅扰,因为「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信徒一定会经历难处,但每一次在难处中的经历,都坚固了我们向着神的信心,提升了我们对神的认识。因为神一次又一次地领我们进入「急难」的死荫幽谷,是要炼净我们信心,使我们越来越有把握:「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而当我们信心的眼睛越来越明白的时候,就能「在那帮助我的人中」()),看见背后是「有耶和华帮助我」()),也能在仇敌猖獗的时候,确信必「要看见那恨我的人遭报」())。

8「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

9「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

「投靠」()),原文是「寻求庇护、信靠」。
「王子」()),原文是复数。
8-9节也是每个信徒的箴言,尤其适用于那些能找到有权势者撑腰的人。因着许多「急难」())的经历,神让「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让信徒越来越有信心:唯一值得我们「投靠」())的就是神。而人的地位再高、势力再大,也只是昙花一现;地位越高、也摔得越惨,一荣俱荣、也一枯俱枯。

10「万民围绕我,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11「他们环绕我,围困我,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12「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好像烧荆棘的火,必被熄灭;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13「你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华帮助了我。」

10-13节所描述的是一场战争,更代表一切属灵的争战。
「万民」())原文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民」。
「围绕」())、「环绕」())、「围困」())原文是同一个字,在10-12节重复了四次。
「剿灭」())原文是「切除、行割礼」,在10-12节中重复了三次。
「蜂子」())原文是「蜜蜂」,特点是声势浩大、被蜇了很疼,但蜇过人的蜜蜂很快就会死去。「烧荆棘的火」()),特点是突然燃烧、来势凶猛,但很快就会烧尽。同样,罪恶的能力虽然凶猛,但也极其短暂。「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的手下」()),虽然世界「围困」信徒,「要让我跌倒」())。但是仇敌的势力只是「蜂子」和「烧荆棘的火」,虽然一时令人魂飞魄散,但却转瞬即逝。
在反对神的「万民」面前,信徒得胜的秘诀就是「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完全地站在神那一边,让神自己来争战,让「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因为「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

14「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诗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15「在义人的帐棚里,有欢呼拯救的声音;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16「耶和华的右手高举;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17「我必不至死,仍要存活,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

18「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却未曾将我交于死亡。」

14-18节是得胜者的宣告。争战是神自己的大能,得胜却由祂的百姓一同来分享。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诗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引用摩西在红海边的得胜之歌())。
「右手」())代表能力,也是引用摩西之歌())。
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候,我们若在灵里看见自己正是「耶和华的右手」())所「帮助」())的对象,也会像出埃及的百姓一样「不要惧怕,只管站住!看耶和华今天向你们所要施行的救恩」()),也必像过了红海的百姓一样「欢呼拯救的声音」())。
有什么样的「急难」())比主耶稣被钉十字架更痛苦呢?但祂在最后的晚餐唱到「我必不至死,仍要存活,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的时候,心中又是何等的安慰呢?当我们被黑暗、忧郁和绝望所包围的时候,这节诗也同样会给我们气馁的心带来安慰。
「主所爱的,祂必管教」()),「惩治」())的目的都是要救我们脱离死亡,好叫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而主耶稣却是为我们的罪受「惩治」被钉于十字架。

19「给我敞开义门;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20「这是耶和华的门;义人要进去!」

21「我要称谢祢,因为祢已经应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

22「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23「这是耶和华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

24「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19-24节描述得胜者凯旋归来。
「义门」())是来到神面前的门,唯有义人才能进去,与神恢复交通())。主耶稣用自己的宝血打开了因信称义的门、进入了至圣所,叫凡信祂的都可以说:「给我敞开义门,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匠人所弃的石头」()),象征卑贱无用之物。「房角的头块石头」()),指置于墙角的房角石,是用以确定两面墙方向的基准,十分重要。主耶稣曾引用22-23节来说明祂将被人弃绝()),使徒彼得和保罗也将这两节引用在基督身上())。
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祂所做的事与人所想的完全不同,所以「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因此,要明白属灵的事,就必须让圣灵在我们心中作主,因为惟有属灵的人,才能参透万事())。
「耶和华所定的日子」24节),原文是单数,特指一个特定的日子。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日子,正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这是一个得胜的日子,也是一个救赎的日子。这日子是神救赎计划的中心,有了这样一个日子,将来才有主耶稣在全地作王的「主耶稣的日子」())。这两个日子决不能分开,只有接受主耶稣在第一个日子所成就的救恩的人,才能在第二个日子「高兴欢喜」())、直到永远。
上图:圣殿山西南角的房角石,旁边的道路和台阶沿着圣殿山的南墙伸展,是主后1世纪的实物。这块希律时代的方形房角石(Herodian Ashlar Cornerstone)大约有33英尺长、7英尺宽、3英尺高,重约50吨。

25「耶和华啊,求祢拯救!耶和华啊,求祢使我们亨通!」

「求祢拯救」())原文的音译就是「和散那 הושענא / Hoshana」())。教会传统在每个棕树主日高唱「和散那」。
因「祂的慈爱永远长存」()),所以每一个与圣约有分的人,都可以凭着神信守圣约的慈爱,在危机中向神祈求和散那:「求祢拯救」!「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让我们快快转向祂、追随祂!

26「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我们从耶和华的殿中为你们祝福!」

27「耶和华是神;祂光照了我们。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奉耶和华名来的」()),原文是单数,特指弥赛亚。
门徒和百姓都领会了主耶稣关于房角石的比喻()),所以当主耶稣在棕树主日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百姓都欢呼「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但由于犹太教的领袖拒绝主耶稣,所以祂宣告「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指预备献上逾越节的祭物。到了最后应验的日子,「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成了那「祭牲」,十字架成了那「坛角」。
上图:耶稣基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艺术想象图。棕树主日(Palm Sunday)是复活节之前的主日,标志着圣周的开始,是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信义宗等基督教宗派庆祝的节日,以记念耶稣基督在这一天骑驴入耶路撒冷,百姓手持棕榈树枝、欢呼和散那,把祂当作弥赛亚君王来欢迎。

28「祢是我的神,我要称谢祢!祢是我的神,我要尊崇祢!」

29「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尊崇」()),原文是「高举」,引自摩西之歌())。
「祢是我的神」()),这是人心与神相契而发出的感谢与赞美!只有经历了神的人,才能从心里呼喊「祢是我的神」!
本诗的结尾呼应开头,这是大卫迎接约柜时的赞美()),也是所罗门奉献圣殿时的赞美()),更是被掳回归的百姓重建圣殿时的赞美())。这个结尾再一次提醒我们:因我们神的本性为善,祂信实守约的慈爱永不止息,所以投靠祂的人在任何难处、软弱和失败中都可以放心:黑夜过去必有光明。即使是圣殿和圣城被毁的前夕、百姓的光景最黑暗的时候,先知耶利米照样发出预言:「在这荒凉无人民无牲畜的犹大城邑和耶路撒冷的街上,必再听见有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并听见有人说:要称谢万军之耶和华,因耶和华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
上图:犹太教的传统祷告诗「祢是我的神 Eli Ata」,歌词是诗篇一百一十八28。作者是19世纪初犹太教哈西迪运动(Hasidic)的哈巴德(Chabad)支派创始拉比Shneur Zalman。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诗第一百十八篇

第一一八篇和撒那!

本诗逐步让我们看见,当时的场面非常盛大,群情激昂,而在中央,则为一位敬拜者,他往圣殿前进,要献上感谢祭;这里所庆贺的事,不像一一六篇为个人的拯救,乃像君王的胜利,公义得以伸张。这里可听见许多声音:仪式之声(1~4节),个人的话(5~14节),民众之声(15、16节);还有一些对话的片断,就是那位中心人物及游行队伍来到大门,要求进去(19节),结果得着回答,蒙受称赞(20、26节),最后,朝圣者来到祭坛前(27节)。

本诗既为“埃及赞美诗”的最后一篇,就是为庆祝逾越节而唱(见一一三篇的注释)。第一批唱的人,或许会联想到以色列出埃及时所蒙的拯救,及以锡安山为旅途终站的情景。但此篇的应验,却更为完美,每逢棕树主日与受难周,读四福音的人,都会明了这一点。

永远的爱

在这四则同样的回应背后,我们可以听见一大群会众的声音。本篇的结尾与开头十分接近(1、29节);此处对敬拜的呼召,在其他诗亦曾出现(一零六l,,显示这是很常见的呼召;也可看出,藉此机会主领人与会众能一同将神的大作为再演练一次,保存了这一幕的情景,神应许要使他子民再度昌盛,“必再听见有欢喜和快乐的声音,……又有奉感谢祭到耶和华殿中之人的声音:

‘要称谢万军之耶和华,

因耶和华本为善,

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译为慈爱之字,请见的注释;第2~4节所称呼的三种人,请见的注释。我想,当时会众轮流的回应,充分展示出,在神面前的这一群人包罗万象,既多又广。

适时的帮助

现在,群众之声为一个人所取代;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底下他即将以王的身分发言(10节以下),又如王一般受到欢迎(10~27节)。然而在这里,他的见证与其他蒙拯救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提到的急难(5节),与那受苦者所感到阴间的痛苦或紧抓,为同一个字;他挑衅的呐喊: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也与大卫在的话相同,则应用于我们身上。同理,第8、9节的名言,也是每个人的箴,不过可能特别适用于能找到有权势者撑腰的人(见的注释)。

仇敌围绕

万民显示出此次战役的真正规模。倘若发言者以自己作百姓的代表,此处使命我们想起全世界对上帝之城猛烈的敌意,如诗四十六及四十八篇,并所提到,最后万国将聚集,攻打耶路撒冷。但是不少解经家认为,这里是指在仪式中国王蒙羞的情景(见导论,17~18页),所以是群众围攻个人,而不是城市遭包围。无论这类仪式是否存在,历史却会告诉我们,世界的敌视乃是冲着一个人来的,就是拒绝接受“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再者,这些谋反的人也包括以色列人在内

四度提到围绕(和合本包括环绕、围困),已经够让人深感威胁,而一大群蜂子和欣脖裂之火的比喻,更将攻击的接近与猛烈铺述无遗,令人魂飞魄散。主耶稣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毒威胁,而且不仅在他受审判时才受到;。但是希伯来经文论到的,不只是烧荆棘的火之火焰,更进一步望见其熄灭(见 AV、RV、RSV 小字,TEV);因为这种火燃起来是很突然,但也很快就烧尽,同样,罪恶的能力虽然凶猛,亦必极其短暂。

我必剿灭他们(10~12节)可能应译为:“我将把他们赶回去”(参 NEB、TRP)。

14.这一节完全引自红海边的胜利之歌a),第15、28节也是其回声。所以,出埃及的事件可成为神在历史中救赎的典范l,直译:“如模型”),而救赎大工则由基督完成(参,,直译:“他的出埃及,就是他将在耶路撒冷完成的事”)。

胜利之歌

从这里开始,除了王(若他是王的话)的声音之外,还有其他的声音出现。仗是他一个人打的,胜利却由大家来分享。这个胜利(或拯救是同一个字)其实应是耶和华的,就像在红海的拯救一样。此处再三赞美神的右手,就是摩西之歌的回声,以致让人注意到这一点。

受欢迎的得胜者

19、20.殿门前的挑战。这两节是对句,一句提出挑战,另一句则以挑战来回应,就像第二十四篇。我们的王凭他经苦难而成全的美德,亲自进了义门,这就是我们信心的荣耀;而荣上加荣的则是:祂乃是“为我们”进这门

21~23.房角的头块石头538。这里首度暗示,在围攻的仇敌中(10节以下)有匠人,就是以色列人的权贵。在以赛亚的时代,他曾证实,这些人弃绝神的房角石,而“以谎言为避所”:新约则清楚指明,这房角石就是基督的预表以下)。神为祂伸冤而做的希奇事,便是复活,参,彼得在所说之话的含义。

24~27.和散那!当称颂!耶稣的暗示一点也没错,而民众也自然领会了,所以他们以这段经文的话来迎接祂第25节就是“和散那”的出处( ho^s%i^ `a^nna{~ ,“拯救,祷告!”),第26节则是“当称颂”的出处(“……来的人是应当称颂的”)539

在旧约时代,本诗所标示的场合显然是一个节日(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24节),虽有可能是安息日,但是译为节日的行伍之字(见下文27节的\cf5 增注;和合:祭牲)显示,这是三个朝圣的节期之一:逾越节、五旬节或住棚节。这里也可看出有两群人:那群已在圣殿中的,迎向伴随君王而来的一群。进来(和合: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是欢迎个人(译注:单数),但我们……为你们祝福则是对陪伴他的人而说。

曾参与过这类仪式的人,从来不会想到,有一天这种情况会突然实现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没有预演,不是仪式,然而却带有爆炸的力量。在神所定的那星期,象征和预表都成了实际(,坛角即为十字架,而“节期”(见以下节日的行伍之增注)则应验为“基督为我们的逾越”,AV).

颂荣

第28节再度是个人在发言,其内容取自摩西之歌,第14节曾引该节前半(参,,而此处则引其后半(较自由引用)。然后以会众的回应(29节)作本诗的结尾,这句叠句与本诗开头的引句相同(1节),不过现在却有了新的含义至少对我们是如此。

增注

节日的行伍所译的单字,意为“节期”或“朝圣筵席”(参,。这里则似乎取其延伸的含义,指筵席的某种特色,或是指礼拜者(参,大部分近代译本),或是指祭牲,如类似的之暗示(参 BDB、AV、RV、RP;RSV 在译为“你们的祭牲”。亦请参“基督为我们的逾越”,上文曾提及)。

树枝所译的字是一常见的字,一般的意思是“绳索”(如:等);既然“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立刻让人一目了然,这译法应当比“以树枝系住节期的行伍”优先考虑540。惟一反对的理由为,按我们所知,祭牲并不是被绑着带到坛角的,虽然在希律的圣殿中,祭坛旁有这类系绳(参德里慈)。但是从介系词来到(即“直到”,和合:到)看来,“系住”可以视作含“带着……绑着”(有点像第5节,那里的希伯来文“把我”未写出,读者可意会。参 G-K 119 gg ,那里提供更多例子)。总而言之,若视之为:“带着祭牲,绑着,到坛角那里”,则困难最少。

538 见导论,32、33页。
539 况且,耶稣或许心中也想到下一句话(耶和华……光照了我们,27节),因祂接着警告道:“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
540 有人为后者辩论,认为“捆绑”也许是“开始”或“加入”之意(见 Anderson 对该处的讨论):但对于这类表达法,我们惟一的资料只是“加入战争”。更有份量的事实为,犹太人的习俗中(,住棚节时要将柳枝堆在祭坛四周,游行队伍则一边绕行,一边吟诵本诗第25节( Mishnah , Suk, 4:5)虽然到底这些仪式是何时引进的,并没有人知道。七十土译本及其他古译本,对本处的了解也与 RSV 相同。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诗一百十】「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这首充满喜气洋洋的感恩诗由列队前往圣殿的敬拜者唱颂。当中包含欢呼赞美(1~4节 ),承认过往的痛苦、哀求和神的拯救(5~12节 ),以及预期将来那房角石要为万民带来救恩(22~29节 )。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篇感恩诗,因神的拯救得脱仇敌之手。

1~4节为引言,邀请全民一同称谢,5~18节为个人的感谢(诗人大概是一位君王或他的代表 ),述说所处苦难与获神拯救的经过。19~29节为王和朝拜的人走近圣殿内院所唱的诗歌。有的学者相信,耶稣和门徒吃逾越节的晚餐时,所唱的或为此诗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进入圣殿时所唱的感恩诗。

――《串珠圣经注释》

称谢慈爱的神。与其他哈利路亚诗相同,作者和写作背景亦不甚确切。大多数学者推测这是大卫的作品,大卫经历无数困苦后,登上王位,赞美神所施的恩典及救拔,写了这首诗。本诗可分为以下四个诗段:①劝勉以色列称谢神(1-4节 );②以自身的经历为基础,鼓励自己及众人(5-18节 );③感谢神使他可以到宝座前(19-23节 );④展望救赎者的国度,感谢赞美神赐下胜利(24-29节 )。本诗教导,当圣徒以信心克服神所允许的苦难,就会经历到神更大的恩典与灵命惊人的成长。

――《圣经精读本》

本诗是民族的感恩诗,一般认为是为全国性节日而创作的,可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1-19节是以色列人的队伍前往圣殿献祭的路上唱的。当他们到达圣殿门口要求进去时,背诵第19节;第20-28节是守在门口的人和到达门口的人之间的对话。最后是全体大合唱(第29节 )。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本诗的主题是感恩。邀请所有的人都加入这个赞美的大合唱。

慈爱(chesed )。

――《SDA圣经注释》

引言:诗人呼吁选民和他一同称谢耶和华。

――《串珠圣经注释》

在这四则同样的响应背后,我们可以听见一大群会众的声音。本篇的结尾与开头十分接近(1、29节 );此处对敬拜的呼召,在其他诗亦曾出现(一○六l,显示这是很常见的呼召;也可看出,藉此机会主领人与会众能一同将神的大作为再演练一次,保存了这一幕的情景,神应许要使他子民再度昌盛,「必再听见有欢喜和快乐的声音,……又有奉感谢祭到耶和华殿中之人的声音。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愿以色列说:“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以色列曾受到神的特别眷爱。神把他们从埃及拯救出来,带领他们经过旷野,进入应许之地。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

注。

――《启导本诗注释》

以色列,亚伦家,敬畏耶和华的人(115:9-11)。

――《圣经精读本》

【诗一百十】「愿亚伦的家说:“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亚伦的后裔被指派担任圣职。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愿敬畏耶和华的说:“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本节恳劝所有愿意敬拜耶和华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是祭司,或是平民,都一同来赞美耶和华。

――《SDA圣经注释》

】「我在急难中求告耶和华,他就应允我,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

耶和华为我提供“宽阔之地”(释放我得自由 ),以代替“急难”(原文作狭窄之地 )。

――《诗雷氏研读本》

“宽阔之地”指得获自由

――《启导本诗注释》

「把我安置在宽阔之地」:使我不再受患难压逼束缚,得着释放。

――《串珠圣经注释》

宽阔之地: 婉转表达走出苦难、身居安稳之处。大卫终于靠着神走过艰险漫长的苦难之旅,大卫是航行在人生之海的圣徒效法的榜样。

――《圣经精读本》

即神带领我们来到一个不会被环境所困扰的地方,可以自由活动。

――《SDA圣经注释》

现在,群众之声为一个人所取代;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底下他即将以王的身分发言(10节以下 ),又如王一般受到欢迎(10~27节 )。然而在这里,他的见证与其他蒙拯救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提到的急难(5节 ),与那受苦者所感到阴间的痛苦或紧抓,为同一个字;他挑衅的吶喊: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也与大卫在的话相同,则应用于我们身上。同理,第8、9节的名言,也是每个人的箴,不过可能特别适用于能找到有权势者撑腰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复述困境和获救的经过:诗人可能是一位君王;他受敌人侵害,险些死亡(18 ),但终蒙神拯救。

――《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有耶和华帮助我,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大卫面对惨淡的现实,大声宣告信仰。敬畏神者必不畏惧人,但畏惧人者却很难敬畏神。大卫选择了前者,他的信心借着他信实的生活得到充分的证明。

――《圣经精读本》

诗人虽然处在时刻想谋害他性命的仇敌包围之中,仍保持平静和自信。他知道有神帮助他,就没有人能敌挡他

――《SDA圣经注释》

】「在那帮助我的人中,有耶和华帮助我,所以我要看见那恨我的人遭报。」

有耶和华帮助我。神与那些帮助诗人的人在一起,领导他走向胜利。

我要看见。直译是“我要观望那些恨我的人”。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

相信人往往会遭遇背叛,但神绝不会使相信祂的人失望。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

投靠耶和华: 并不是单纯的逃避现实,而是完全依靠、交托神。当被恶势力追赶、在痛苦与罪孽中煎熬时,只要进到真正的避难所——耶和华的怀抱中(14:6,46:1,142:5,,将一切事情交托给他,就可得享灵魂真正的安息(91:9-10)。不仅如此,必能更加主动地战胜现实中的一切困苦。

――《圣经精读本》

【诗一百十】「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

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也不一定靠得住。虽然他有最好的愿望,也可能因人性的软弱而失败。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万民围绕我,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万民显示出此次战役的真正规模。倘若发言者以自己作百姓的代表,此处使命我们想起全世界对神之城猛烈的敌意,如诗四十六及四十八篇,并所提到,最后万国将聚集,攻打耶路撒冷。但是不少解经家认为,这里是指在仪式中国王蒙羞的情景,所以是群众围攻个人,而不是城市遭包围。无论这类仪式是否存在,历史却会告诉我们,世界的敌视乃是冲着一个人来的,就是拒绝接受「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再者,这些谋反的人也包括以色列人在内

四度提到围绕(和合本包括环绕、围困 ),已经够让人深感威胁,而一大群蜂子和啦爆裂之火的比喻,更将攻击的接近与猛烈铺述无遗,令人魂飞魄散。主耶稣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毒威胁,而且不仅在他受审判时才受到;。但是希伯来经文论到的,不只是烧荆棘的火之火焰,更进一步望见其熄灭(见 AV、RV、RSV小字 TEV );因为这种火燃起来是很突然,但也很快就烧尽,同样,罪恶的能力虽然凶猛,亦必极其短暂。

我必剿灭他们(10~12节 )可能应译为:「我将把他们赶回去」(参 NEB、TRP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他们环绕我,围困我,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好像烧荆棘的火,必被熄灭;我靠耶和华的名,必剿灭他们。」

“蜂子围绕”、“烧荆棘的火”都是比喻敌人之多和攻击的厉害,但都为神剿灭。

――《启导本诗注释》

「好像烧荆棘的火,必被熄灭」:古译本作「好像烈火焚烧荆棘」。

――《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围绕我: 表明大卫所面临患难的严重性。仇敌的围攻好似蜂群,全然无计突围。好像烧荆棘的火,必被熄灭: “烧荆棘的火”会转眼熄灭,意味仇敌必转瞬即灭。。

――《圣经精读本》

这样的烈火在短期间内会熊熊燃烧,但很快熄灭。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你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华帮助了我。」

“你推我”。更可作:你大力推我。这是指以色列的仇敌,这里看为一个个体。

――《诗雷氏研读本》

「你推我要叫我跌倒」:古译本作「我被推撞,将要跌倒」。

――《串珠圣经注释》

你: 指以色列的敌人或逼迫诗人之徒。

――《圣经精读本》

【诗一百十】「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诗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这一节完全引自红海边的胜利之歌,第15、28节也是其回声。所以,出埃及的事件可成为神在历史中救赎的典范,直译「如模型」 ),而救赎大工则由基督完成(参 ,直译「他的出埃及 就是他将在耶路撒冷完成的事」 )。

──《丁道尔圣经注释》

相同。诗人可能想到了以色列过红海时所得到的大拯救。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主如今还在。

――《SDA圣经注释》

】「在义人的帐棚里有欢呼拯救的声音;“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帐棚”指住处。

――《启导本诗注释》

帐棚。或“居所”。

――《SDA圣经注释》

从这里开始,除了王(若他是王的话 )的声音之外,还有其他的声音出现。仗是他一个人打的,胜利却由大家来分享。这个胜利(或拯救--是同一个字 )其实应是耶和华的,就像在红海的拯救一样。此处再三赞美神的右手,就是摩西之歌的回声,以致让人注意到这一点。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耶和华的右手高举,耶和华的右手施展大能!”」

「右手高举」:象征得胜。

――《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我必不至死,仍要存活,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

我必不至死,仍要存活: 在危难中,诗人依然能够为自己的生命欢唱。这种乐观来自对生命之源——神的坚定确信。

――《圣经精读本》

诗人确信自己目前不会死,以致让仇敌高兴。当神的圣徒被黑暗和忧郁所包围,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时,这句话给他们气馁的心带来安慰。伟大的英国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在病榻上诵读了这段经文,说自己会活下来宣布修道士们的罪行。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耶和华虽严严地惩治我,却未曾将我交于死亡。」

神经常让苦难临到自己的子民,为了让他们放弃属世的事物。管教的杖似乎难受,但这是出于无限智慧和慈爱的手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给我敞开义门,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从本节可知此诗为进殿的仪式中所唱。王立在进到内院的大门前,唱“给我敞开义门”。“义门”指唯有义人才能进入的门(20节 )。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诗人叩殿门时所说的话。

――《串珠圣经注释》

义门: 指圣殿之门,诗人希望进到圣殿称谢神。

――《圣经精读本》

显然是指圣殿的门。称为“义门”可能是因为神按公义的标准引导他们来到那里。

――《SDA圣经注释》

殿门前的挑战。这两节是对句,一句提出挑战,另一句则以挑战来响应,就像第二十四篇。我们的王凭他经苦难而成全的美德,亲自进了义门,这就是我们信心的荣耀;而荣上加荣的则是:祂乃是「为我们」进这门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这是耶和华的门,义人要进去。」

这节是殿内的人之回答。

――《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我要称谢你,因为你已经应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

你已经应允我。英文KJV版为“你已经听见了我”。

】房角的头块石头。这里首度暗示,在围攻的仇敌中(10节以下 )有匠人,就是以色列人的权贵。在以赛亚的时代,他曾证实,这些人弃绝神的房角石,而「以谎言为避所」:新约则清楚指明,这房角石就是基督的预表。神为祂伸冤而做的希奇事,便是复活,参,彼得在所说之话的含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匠人所弃的石头”可指诗中所说的王为进侵的异邦的王看不起,当作无用的石头。但也可指以色列为列国看不起。

“房角的头块石头”通指墙基用的大石,置于墙角上,支持全墙。这块为世上的列邦看不起的石头,已成为神藉以色列而建立起的国度的重要基石。耶稣曾引本节和23节说明祂虽为人弃绝,却为神高举,成为人类的救赎主。使徒们也把这两节用在耶稣身上

――《启导本诗注释》

「匠人所弃的石头」:象征卑贱无用之物。

「房角的头块石头」:珍贵的基石,十分重要。

诗人本陷于死地,却蒙神拯救,被高举和得尊荣。

主耶稣曾引用本节经文,表明虽为同胞弃绝,却被神高举,成为人类的救主(参串 )。

――《串珠圣经注释》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大卫虽曾因扫罗及随从备受生命的威胁,落到四处被追杀的悲惨境地,却因神的保守与拯救,最终占据重要如房角头块石头般的地位。新约常用这句话指耶稣基督,意味被所有世人视为卑贱、并无辜受死的耶稣基督,复活后却被神高举,成为教会的元首,治理万有

――《圣经精读本》

石头。这个预言是以所罗门建造圣殿时所发生的一件真事为依据的。

头块石头。就是房角石。以赛亚蒙指示:这块石头象征着基督,28:16,。基督在屈辱之中受到蔑视和弃绝,但在荣耀当中,祂成为天地万物的元首

――《SDA圣经注释》

匠人所弃的石头】

琢石石工在铁器时代以色列的建筑设计日益普遍,取代了较早时代所用之未经琢磨之巨砾和毛石的地位。要将两幅墙壁稳定地接合时,必须在中间插入一方精工雕琢的石头,这块石头就成了房角石。这石应该比其他石头巨大,插入时需要特别的工夫或仪式。其表面大而平滑,最宜刻上宗教口号、主持建筑的技师或君王的名字,和建筑日期。房角石可能亦用作基石。有关后者的资料,可参看:注释的下一段,和的注释。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房角的头块石头】

房角石──较佳的译法是用作基石的砖──在庙宇的建筑和重修过程中十分重要。古代近东文学对兴建庙宇最详细的记载之一,是主前二○○○年古德为女神宁吉尔苏兴建庙宇的故事。安放第一块砖时的隆重场面,证明了它在建筑过程中的中央地位。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一百十

那“石头”是以色列的王,入侵者以为他们可以征服他,但神却赐他胜利,使他作“房角的头块石头”。基督用这段话来描述祂自己的被弃,比较彼得在的用法 )。

――《诗雷氏研读本》

【诗一百十】「这是耶和华所作的,在万民眼中看为希奇。」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 神的所思所想与人截然不同,按人的思考方式很难理解。 危难中的大卫,击败列国的君王成为大帝国的君王, 在十字架上悲惨死去的耶稣基督,成为万有之主,这些以我们看都是不可思议的。但神却彰显自己的主权,保护受逼迫的人,使弱者变刚强。

――《圣经精读本》

基督的高升不是出于人,而是神亲自“将祂升为至高”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我们在其中要高兴欢喜。」

“所定的(胜利 )日子”。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日子: 既指大卫被撒母耳膏立、登上王位的那天,也指神借着耶稣基督成就的救恩之日。

――《圣经精读本》

所定的日子。亚大钠西(约293-373 基督教护教士 ),亚当·克拉克,亚尔伯特·巴恩斯等人把本节解释为新约教会敬拜的日子星期日。有人要问,这里的上下文根本没有提到每周敬拜的日子,怎么会用到每周的第一日呢?这些注释家是把本节和22,23节的联系起来的。他们声称基督既然是祂教会的房角石(见第22-23节 ),基督教的整个建筑都建造在祂身上,祂复活的日子也就是祂成了“房角石”的日子;这个复活的日子就是24节所提的日子。

其他注释者反对这种解释,认为上下文中根本没有涉及每周敬拜的日子。这些人中有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1509-1564 )和许多现代注释家。他们认为诗118篇的创作要么与尼希米时期住棚节的庆典有关,“所定的日子”是指那件事,要么是指诗歌所庆祝的其他特殊的日子。

本诗是一首会众的赞美诗歌。第19节似乎展示了一群敬拜者站在圣殿门口要求进去的画面。20节是圣殿里祭司的回应:“这是耶和华的门,义人要进去”。当队伍进入圣殿时,他们欢呼喊:“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等。第20和24节都是以希伯来语的指示代词zeh开始的。第20节指面前的门。第24节指当时进门的日子。显然根本与星期日无关。

――《SDA圣经注释》

和散那!当称颂!耶稣的暗示一点也没错,而民众也自然领会了,所以他们以这段经文的话来迎接祂──第25节就是「和散那」的出处(ho^s%i^ `a^nna{~ 「拯救 祷告!」 ),第26节则是「当称颂」的出处(「……来的人是应当称颂的」 )。

在旧约时代,本诗所标示的场合显然是一个节日(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24节 ),虽有可能是安息日,但是译为节日的行伍之字(见下文27节的\cf5增注 和合祭牲 )显示,这是三个朝圣的节期之一:逾越节、五旬节或住棚节。这里也可看出有两群人:那群已在圣殿中的,迎向伴随君王而来的一群。进来(和合来 )的,是应当称颂的是欢迎个人(译注单数 ),但我们……为你们祝福则是对陪伴他的人而说。

曾参与过这类仪式的人,从来不会想到,有一天这种情况会突然实现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没有预演,不是仪式,然而却带有爆炸的力量。在神所定的那星期,象征和预表都成了实际,坛角即为十字架,而「节期」(见以下节日的行伍之增注 )则应验为「基督为我们的逾越」,AV )。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耶和华啊,求你拯救!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亨通!」

「求你拯救」:在希伯来文就是「和散那」。

当主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群众曾撮用本篇25-26两节经文欢迎祂。

――《串珠圣经注释》

求你拯救(hoshia′ah nna' )。基督胜利进城时所群众所唱的“和散那”显然来自这个希伯来语词语。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

群众在基督荣耀地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说出这赞美的话,但由于犹太人的领袖拒绝基督,所以祂宣告这赞美的内容要等到祂再来的时候才应验。参看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时,群众欢呼“和散那”(“求你拯救” ),并称颂祂(“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所用的便是这两节经文。

――《启导本诗注释》

】「奉耶和华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我们从耶和华的殿中为你们祝福。」

当基督骑着驴胜利地进入耶路撒冷时,众门徒呼喊“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SDA圣经注释》

结语:当诗人和随从进入圣殿后,殿里的祭司就欢迎和祝福他们(26 )。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是神,他光照了我们。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献感恩祭的高潮,是把祭牲拴在坛角,准备献上。但也有人认为本诗很可能为住棚节所用。“祭牲”的原文hag也可指“节期中行进的行列”,会众手拿树枝绕坛而行,把树枝堆在坛上,故有的译本作“你们要用树枝开始庆节,来到坛前”。

――《启导本诗注释》

「他光照了我们」:作者可能想起神昔日如何用火柱领导选民经过旷野。这句话也可指神让他们得胜。

「绳索」:或作「树枝」;

「祭牲」:原文作「节期」,可指节期中的游行。

「拴住」:有学者认为此字于原文可作「开始」或「参与」。

本节下乃描写进殿的人拿着树枝,开始游行,向着坛角进发;现代译本译作「要拿着树枝开始我们的庆节,环绕着祭坛进行」。

末了,诗人自己向神歌颂(28 ),又勉励人感谢神(29 )。

――《串珠圣经注释》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指敬拜神的祭牲。代罪而死的耶稣基督,完全成就了这样的献祭,我们可借着他的血,坦然无惧地到神面前

――《圣经精读本》

节日的行伍所译的单字,意为「节期」或「朝圣筵席」(参 。这里则似乎取其延伸的含义,指筵席的某种特色,或是指礼拜者(参 大部分近代译本 ),或是指祭牲,如类似的之暗示(参 BDB、AV、RV、RP ,上文曾提及 )。

树枝所译的字是一常见的字,一般的意思是「绳索」;既然「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立刻让人一目了然,这译法应当比「以树枝系住节期的行伍」优先考虑。惟一反对的理由为,按我们所知,祭牲并不是被绑着带到坛角的,虽然在希律的圣殿中,祭坛旁有这类系绳(参德里慈 )。但是从介系词来到(即「直到」 和合到 )看来,「系住」可以视作含「带着……绑着」(有点像第5节 那里的希伯来文「把我」未写出 读者可意会。参 G-K 119 gg 那里提供更多例子 )。总而言之,若视之为:「带着祭牲,绑着,到坛角那里」,则困难最少。

——《丁道尔圣经注释》

光照了我们。正如神在创造的早晨带来光明一样,祂也驱走苦难之夜的黑暗,显示出祂悦纳的光辉。

祭牲(chag )“节日”。Chag在《旧约》中共出现61次,只在这里和中译为“祭牲”。这样的译法值得商榷。许多译者喜欢把这里的chag译为“节日”。至于“绳索”(′abothim ),有古卷为“树枝”。综合起来可能指在装饰豪华的节日里,游行的队伍挥舞着树枝,一直前进“到坛角那里”。原来的译法似乎很难有满意的解释。

――《SDA圣经注释》

节日游行】

和合本之「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新国际本作「手拿树枝,参加节日游行,上到坛角那里」。以色列人受命庆祝代表这地丰富茂盛的住棚节。他们要在过节时挥动树枝,并且用果子(枸橼 )和柳树、棕树的树枝作为棚的装饰。这节日庆典大概包括舞蹈,以及携带一束一束多叶的树枝游行。百姓如此承认神所赐与的丰富,并且团体性地庆祝盟约可见的成就。古代近东文献又有记载祭司携带神像和各种装备,周游全国各城镇的行程表。这作法容许神明造访神庙,巡察首要庙宇在外所有的设施,以及参与不在首都举行的周年庆典。这些神圣游行展示神祇的偶像和标志,穿街过巷直到神庙。献祭、圣舞,和其他祭仪活动都在此举行。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一百十】「你是我的神,我要称谢你;你是我的神,我要尊崇你。」

】诗人再次赞美神,并劝众人一同赞美(1节 )。

――《启导本诗注释》

第28节再度是个人在发言,其内容取自摩西之歌,第14节曾引该节前半(参 ,而此处则引其后半(较自由引用 )。然后以会众的响应(29节 )作本诗的结尾,这句迭句与本诗开头的引句相同(1节 ),不过现在却有了新的含义──至少对我们是如此。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十】「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本节是这首庄严的诗歌非常合适的结束语。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18篇 )】

1诗人在急难时发现政治势力不能给他援手(8-9 ),只有神自己是他的拯救。在你的处境里有什么令你觉得牢靠安稳呢?是神自己吗?

2诗人要进到神的殿去称谢神(19-20 ),今日作为神殿的教会是否一个称谢神的团体?

322节可应用在耶稣基督的身上。神既常用人看来卑微的材料去成就大事,我们对卑微的人和事应采取什么态度?;

4诗人在称颂神时,也像其他诗人一般邀请人与他同称谢神(28-29 )。你能否以信心感染别人(尤其是教会肢体 )与你一同称颂神呢。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称谢神的慈爱】

为何万民要称颂感谢?

我们曾见小鸡饮水的态度,每当他喝完一口之后,便举头向天望一望,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但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小鸡喝一口水便向天仰头,乃是表示向天父感恩之意。神赐给万民人类生命、气息、健康、智慧、空气、雨水、树木、花草……试问,我们岂不应献上感谢吗?又如神赐福我们的事业进步,生活富足。:「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中诗人赞美神因他降下透雨,使地大得肥美,五谷丰收,家畜繁殖许多,草场以羊群为衣,而来感谢神。:「我们的祖宗倚靠你,他们倚靠你,你便解救他们。」美国的硬币或纸币都有一句IN GOD WE TRUST(我们倚靠神 ),表示他们感谢神,使他们在工作、事业上顺利,衣食住行富足无缺。

从前有两个基督徒在谈论有关奉献的事。甲问乙说:「如果你有一百只牛,你愿意奉献五十只给神吗?」乙答:「我愿意。」甲再问:「如果你有五十只牛,你愿意奉献二十五只给神吗?」乙答:「我很愿意。」甲又问:「如果你有二只牛,你愿意奉献一只给神吗?」乙急着说:「不行,因为我只有二只牛,奉献一只则仅剩一只,所以我不能奉献给神。」由此可见奉献的态度是虚假的。各位兄姊,我们要学以色列百姓用坚决的心来感谢神,决不可忘恩。

——林政杰《诗的讲章》

针刺或蜂蜜】

东方人在采蜜时,往往能够满载而归,却不受蜜蜂的攻击。事实上,甜美穿得很少,也不作任何防御,既不戴面罩,也不戴手套——即使陷在一羣凶恶的蜜蜂当中,也不致被刺。其理由据说是,那些人在行动上十分谨慎,在态度伤都采取被动。甚至一只蜜蜂来势凶凶,他们也无意保护自己,蜜蜂就是落在他们身上,见他们毫无敌意,也就不会用针去刺他了。反观西方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神经兮兮的,像是准备和蜜蜂战斗,他们不肯安静,而发出敌意的声音,并且不断的挥手防御,结果就被蜜蜂叮得很惨。

在我们今天所读的诗里,作者四面受敌,就像被一羣愤怒的蜜蜂所包围。我们大概也经历过这样的境遇。令人头痛的难题使我们心灵不安,仿佛一大羣气势汹汹的蜜蜂在我们四周嗡嗡作响。东方的养蜂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我们遭逢人生困境时,最好依靠主保持安静。因为在安静和信心中我们必能获得新的力量!赞美和祷告(不是焦急 ),乃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我们若是神的儿女,必然会和诗人一样,体验到神的帮助,而尝到天恩的甜美,同时免受针刺之苦。

—H.G.B.——梁敏夫译辑《清晨露滴》

苦难中仰赖耶和华】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四面楚歌,在精神、物质、肉体都曾遇到危难,但他倚靠耶和华得胜。他著作的圣诗三二十首,第一节说:「神是咱安全要塞,坚固盾牌与器械,艰难困苦迫近目前,主要助咱大得胜,暗世君王兴起,靠他战甲计智,势力虽然凶猛,罩倚到咱面前,救主助咱大得胜。」路德特别爱此诗一百十八篇,他说:「这是我的诗,我所选的诗,我爱此诗的全部,它是我的安慰及生命,并特别接近我的心。因为君王、圣贤都不能救我,惟有神在危险中救我。我比地上任何人更爱此诗,此诗是我的朋友。」一五四六年二月,宗教改革正值发展之际,但是他晚年肉体衰弱,精神也很疲倦,在回故乡的途中别世。当他在临终的前一刻,虽然他是信仰的英雄,面临死亡时也感不安,当时在他身边的朋友就读此一百十八篇给他听。特别是17节:「我必不至死,仍要存活,并要传扬耶和华的作为。」此句使他很大的鼓励及安慰,并感谢主而离开世间。

非洲NIGERIA(尼日利亚 )有一男子叫DOGAN YARO,他信主后,因其妻是回教徒不信基督教,就与他离婚。他单身每天为主传福音,有一天他走到半途,太阳已下山,他感到饥饿,不得已停在一乡村,适逢该村迎神赛会,饮酒作乐,他暂时在一间小庙休息,却被村人发现,全村人因此齐集来审问他。有一人说:「你日子已完了,今晚你将被杀。」YARO说:「假若神允许。」那人大怒说:「不要谈神,在这里神没有权柄,你完了。」YARO再说:「假使神的旨意。」那人说:「我们的神把你带到庙里,我们要杀你,你的神不会救你。」YARO说:「那不要紧,如果神旨意是这样。」有一老者起先赞成马上杀他,但后来说:「等明天再解决他,把他绑起来。」就用粗绳捆其手脚,叫七个人看守他。YARO祈求神拯救,半夜七个守卫都酣睡,他的粗绳很容易就解开了,于是开门逃出。最奇怪的事是门外有五只恶狗看门,却不出声或咬他,让他平安跑回本乡继续传道。DOGAN YARO在异乡中得神的拯救。

——林政杰《诗的讲章》

信靠神“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

我们互相信任,信任软弱的朋友、不忠的仆人,却害怕信任神;我们可依赖某些伟人的著作,却对福音没有信心;这世界的承诺我们相信,神郑重的宣言我们却怀疑是否应该相信。我们是多么地不尊敬神并伤害自己!让我们没有限制地信赖神。让我们压抑所有热情的冲动,及所有以热心来伪装的焦虑,使我们建立自己在神里面,如同锡安山,永不动摇。
我们为得着救赎而对神的信靠,应更为崇高及坚定。使徒保罗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从前当我认为自己应该能做一切事情时,我不能做任何事;现在我对自己失望,且不留一点希望给自己,然而在神里面,我始能做任何事。快乐的软弱,使我在神里面发现了自己所缺乏的。我以我的弱点及生命中的不幸自豪?因它们医治了我对世界及自己看法的错误。我应视自己为幸福的,因祂所赐慈悲的苦难将我陷于穷途末路,使我可以获得祂的力量。我将被隐藏在祂的翅膀下,被祂特别的保护所环绕。这保护是祂所施与,为了那些除祂以外无所倚靠的虔敬孩子。

­­­­-- 芬乃伦《灵思默想》

我不倚赖任何人,只倚赖自己,有问题吗?】

飞行员对飞机有信心,旅客对火车、汽车或公共汽车有信心。如果我们愿意相信飞机或汽车能将我们带到目的地的话,那么我们愿不愿意让神把我们从地上带到永远的目的地呢?我们是否相信神超过其他任何人呢?不相信神而去相信一些人或事,就是本末倒置了。

――《灵修版圣经注释》
敞开义门】

「给我敞开义门,我要进去。」

多少时候,我们似乎是经历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虽然我们行天国的窄路,遭受艰难不是意外的事,但不少时候,是因为我们偏行自己的路。在这种情形要悔改,主才会给开门。
在一个国家观念还未发达的时代,人在急难中,需要的时候,会去投君王的门,甚至投奔外邦君王的门,乞求帮助。但不论人投靠的是谁,总会有失望的时候,而且是失望的时候较多。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人;投靠耶和华,强似倚赖王子。”
也许,在敲过了王子的门,被拒绝的时候,就是对人失望的时候,他才会转向神。你投奔别人的门,就算是人家会开门接纳欢迎你,你也会发现,所要的条件,不是神子民的良心所能平安的。就如大卫投奔迦特王亚吉,虽暂时脱出了扫罗的迫害,但总不是受膏的王所该托足的地方;临到与以色列人争战的时候,该采取甚么立场,实在是进退维谷。幸而神救他脱离窘境,给他开了义门,免与本国人为敌。
义门是当行的正路,不是人自己安排的,是那位大牧者的恩手,巧妙的引导带领。有时人偏偏要行自己的路,祂不得不管教惩治,才可以将祂的羊带回正路:

给我敞开义门,我要进去,称谢耶和华。
这是耶和华的门,
义人要进去。

那时,你一切的惶惑都消除了,只有感谢赞美祂,承认所有神引导的路,都是最美善的。虽然当被管教的时候,会感觉痛苦,但全智的神知道是必要的,而且祂放在天平上称量过,不会过重,不是刑罚。这是祂对付所收纳的儿子,必须有的教育过程,要使你结出义果
主耶稣是羊的门,从祂进去的,就得称义,得生命。祂又应许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从我…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愿主的羊称谢进入祂的门,赞美进入祂的院,必不愿再被引诱在外飘流;“祂光照了我们,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是谁牵的呢?是献祭者自己作的,不是出于勉强,而是甘心乐意。不愿再流荡,要捆绑自己,一次永远的献给主。

── 于中旻《诗笺记》

这被弃的石头,竟成了教会的根基;祂可曾成了你生命的重要部分?】

当耶稣谈到被本族人所拒绝时提到了这一经句。祂虽遭到了拒绝,但祂就是现在的“头块石头”,是教会最重要的部分。这头块石头是放在墙角用来决定整间屋的位置,和将两边墙维系在一起的大石。

――《灵修版圣经注释》

我们知道,『匠人所弃的石头』,是指拿撒勒人耶稣说的,祂被犹太人弃绝了。按,他们的弃绝,就是把祂钉在十字架上。的『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即指的『神叫祂从死里复活』。所以这里所说『这是耶和华所定的日子』,就是主耶稣复活的日子,也就是主日。这一个复活,是耶和华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人所弃绝的,神叫祂复活,这不是人所定规的日子,是耶和华所定规的日子。

为救恩而喜乐】所定的日子就是救恩的日子,我们在耶和华的救恩中高兴欢喜。耶稣基督被人弃绝,被人钉死;但祂却是神所拣选的救主。祂成全了救恩,替我们死了,牺牲生命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

美国宾州有个坟墓,直到如今仍有很多人参观。墓碑刻?「林肯的代死者」字样,这是林肯总统立的。当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为解放黑奴而作战,很多兵士牺牲。林肯总统要全国人民牢记,这些死了的人,是为活着的人付了生命的代价,他说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立了这坟墓刻上自己的名字。

圣经告诉我们,主基督为我们死了,祂被人弃绝,钉死。祂是神所拣选的救主,为我们牺牲生命,因祂的死我们得生。我们在这救恩中欢喜快乐。

── 滕近辉《诗中的信息》

难道诗人是时常快乐的吗?若不,为甚么他们的祷告总能以赞美结束?】

在某些日子里我们很难欢乐起来。我们的情绪低落,我们的处境失去了控制,我们的悲伤或负罪感淹没了我们。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也常有这种感觉。但不管我们的诗人感觉多么差,他们对神都很诚实。当他们对神说话的时候,他们的祷告总是以赞美结束。每当我们毫无欢乐的时候,把真实的感受告诉神,我们就会发现神会使我们欢乐起来。是神让我们今天活着和事奉神,所以我们要高兴起来。

──《灵修版圣经注释》

「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燔祭放在耶和华的坛上焚烧,这有何目的呢?那就是要完整的借焚烧奉献给神。根据奉献者的力量,所献上的可能是一只公牛,一只羔羊,或是一只鸽子,但都有一个不变的要求,就是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燔祭。因为神不接纳一个残缺的奉献。今日祭坛所表示的,不是我们为神所做的是什么,乃是我们为神而活出的所是是什么。神所要求的,不是我们的工作,乃是我们的自己。旧约的献祭,是以牺牲作终结,但新约的献祭,却与旧约不同,因新约所要求的,乃是一个「活祭」。这祭坛的意思,是将我们一生全献给神。虽是不断的焚烧着,却仍活着,虽是活着,却又是不断的焚烧着。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这祭坛不是可喻为十字架吗?我们若不被拴住,恐怕我们会收回原有的奉献。有时生活的亮光很明朗,我们选择了十字架。有时天空暗淡,我们就会退缩。但还是好好拴住,圣灵将我们拴住在十字架,我们就不会离去,以救恩的红线,也有爱的金线,望的银线拴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退缩,也不会想其他的出路,只与主在一起,体会主的忧苦。

坛角向你招手,你来吗?你能否完全摆脱自己的想与说法?你能否将十字架摆在你与世界中间,使世界无法吸引你?你是否肯谦卑,继续悔改与流泪?你肯否爱十字架与主的凌辱、世界的憎恨,这些当作你的饮食?你是否知道生命经过死亡之后,才是真正的生命。

非洲大宣教士李文斯敦,在他跪在床边逝世,他的仆人看到他那祈祷的姿态,烛火在他旁边仍在烧着,他写在日记的话:我的主耶稣,我的王,我的生命及一切,我向你完全献上,以爱的绳索拴在上面吧!

「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祂,只有祂。

」──迈尔《珍贵的片刻》


】「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在一次野外聚会里,有一位弟兄,愿意把自己奉献给神。他每天晚上在祭坛旁边奉献自己;但是每天晚上在他离开聚会以前,魔鬼就来使他相信,他并没有感觉什么分别,一定是神没有接受他的奉献。
一次一次他这样被仇敌击退,最后一天晚上,他来赴会的时候,带了一把斧头和一根长大的木椿来。他把自己奉献了以后,就将木椿钉入他所跪的那块地上。当他走出会场的时候,魔鬼又来引诱他相信这一切都不过是一幕趣剧而已。
他立刻回到木椿那里,指着木椿说︰“你看,魔鬼先生,你看见那根木椿吗?那就是我的证人——证明神已经永远接受了我。”魔鬼立即离开了他,这位弟兄对于这个问题,以后再没有什么疑惑了。——微小的声音(TheStillSmallVoice )
亲爱的,如果你也受了引诱疑惑你的奉献的话,你也可以在一个地方钉下一根木椿,让它在神前,魔鬼前,做一个证人说,你已经永远解决了这个问题。——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

【诗一百十八篇 神的慈爱永存】神对我们的恩典无比浩大,数说不尽,所以我们对他的感恩乃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本分,任何一个推卸,都是没有理由的。以前,有一个青年人在数学方面有特别的天赋,他对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非常熟练,他的兴趣,在这方面大大地发挥,所以他的父母、同学、老师都大大称赞他是数学天才。有一天,有一个传道人探访他家,那个青年要求这个传道人给他出一条数学题计算。但这个传道人对数学是门外汉,出什么题目呢?他想了一想,想出了,便对那个青年说:「数算主给你的恩典和福气吧!」

那个青年听后,觉得这条题目很古怪,无从下手,便对传道人说:「我该怎样算呢?」于是传道人叫他先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写下,乘以一日时数,再乘以小时的分数,他很快便把得数算出,是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分钟。传道人接着说:「每分钟都是一个福气。」那个青年同意传道人所说的,传道人又对他说:「我们每分钟平均有十二次长呼吸,每一个呼吸都是主的一个恩典,总共是七千二百次。」

传道人看了看他的得数后又对他说:「你还未算完哩;现在开始数算你的朋友,和所有的花草树木,并所有的飞鸟、星宿、书籍,和其他一切神在他的恩慈中所赐给你的福气。」青年人听完后,便放下笔,无法计算,因为那个数目太大了,甚至就是一个大学的数学教授也计算不出答案来。由此可见,神赐给我们的恩典是数算不完的。试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他的恩典呢。

——林政杰《诗的讲章》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