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啊,求你将判断的权柄赐给王,将公义赐给王的儿子。」
在这首王者诗里,所罗门祈求神使君王的统治充满公义(1~4节 )、和平(5~7节 )、能力(8~11节 )、怜悯(12~15节 )和兴旺(16-17节 )。最后的赞美(18~20节 )结束诗的卷二(参看简介的“内容” )。象其它王者诗一样(比较诗二 ),本诗也是弥赛亚诗,内容提到一位旧约的君王(所罗门或他的儿子 ),但最终的应验却在理想的君王、大卫最伟大的后裔耶稣基督身上。“所罗门”。比较诗第一百二十七篇,那是另一首列明作者是所罗门的诗。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为大卫在位的一个儿子求告的君王诗(看“《诗》的种类”条 ),可能用在国王登基的典礼中,表达全民祝祷新王能按公平、正义治理国家。这也是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时代的特色。传统认此诗乃基督为王的描写。
题注说明此诗为“所罗门的诗”,有的认为诗中所说的王是所罗门,有的认为这是大卫为他的儿子所罗门作的祷告。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必为王国早期的作品,诗人远瞩未来而写。诗中描写的远超过所罗门王时代的成就。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求神赐王喜爱公平和正义的人,为神治理其民。
――《启导本诗注释》
这是一篇君王诗。求神把公义赐给王:公义是上古君王必须具有的特质,他要公允地审判国民,才能保障穷人,使国家安定。
――《串珠圣经注释》
本是「神啊,求你将你的公平赐给王,你的公义赐给王子」。
――《串珠圣经注释》
平安、繁荣、昌盛的王国。如标题所示是所罗门的君王诗。诗人祈祷的内容与神在所罗门梦中显现问其所愿,所罗门的回答一致。实现公义(1-7节 )、昌盛治理(8-11节 ),也与所罗门执政时期相似。然而,不能将诗中描绘的公义彻底实现、宇宙性治理及全然安泰归功于有局限的所罗门王。君王诗蕴含应许必然成就、全然和平的弥赛亚预言。新约圣经未引用本诗,与弥赛亚预言相联。但有记录,初期教会在等候圣灵降临时吟颂本诗。全分成四部分 :①王满有公义的治理(1-7节 );②王统治世界(8-12节 );③王公义的治理、物质的繁荣(13-17节 );④献给神的颂赞(18-19节 )。充分表达弥赛亚亲自治理时期,充满全地的繁荣、安定气氛。
――《圣经精读本》
所罗门的祷告。在他统治初期,向神恳求赐予智慧,能按公义判断、治理百姓,令神大大悦纳。结果他不仅得到判断的智慧,也得到富贵与荣华。
――《圣经精读本》
【古代近东的登基诗歌】
有很多证据显示古美素不达米亚文明视王权为神明的赐与。汉摩拉比法典的引言中有一句话,说恩里勒神立汉摩拉比王为「牧者」,「在全地秉公行义」。在新年节期「阿基图」时,统治权力再次授与君王。节目包括游行和大规模的庆典。同样,来自主前约贰一○○○年吾珥第三王朝的文献,也包括了为这些场合而著作的诗歌,庆祝吾珥南模登基。这些著作包括了一系列的句子,逐步描述授权仪式。步骤之一是「将圣杖强加」在君王手中。这些诗句是由君王或向君王唱出,宣告王是身负神赐责任的立法者,和为全地带来丰饶的运河建筑者。祭司以一串的连祷回应,列数君王的称号,确认他是「吾珥的王」。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王的角色是维护公义,保障穷人,历史强调此点──可惜常是责备未能作到:,弥赛亚预言也同样注重这点:。第1、2节中四度提到?,直指问题的核心。首先,秉公行义被视为神所赐的能力(王上三章所罗门求智慧的祷告 以及以赛亚书十一章对充满圣灵之弥赛亚的预言 都强调这点 );第二,甚至穷人也被视为神的困苦人──这个含义深远的观念,最典型的说明在以下。
公义(1、2、3节 )是这段开场白的重心,因为在圣经中,这是政府的首要美德,甚至在怜悯之上(那是12、14节的主题 )。摩西的律法清楚讲明这一点,审判时绝对不准偏袒,无论是对穷人(令人吃惊! ),或对富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要按公义审判你的民,按公平审判你的困苦人。」
按公义审判: 意指“有智慧的分辨”,不具批判、定罪因素。
――《圣经精读本》
【】
祈求王的统治有公义,如“甘霖滋润田地”:有繁荣,如月亮长久;国基永固如太阳。
――《启导本诗注释》
【】
可以译成一个一个的祷告(也见于15~17节 ):“愿他按公义……”,“愿大山小山……”。
――《诗雷氏研读本》
【】「大山小山都要因公义使民得享平安。」
「大山小山」:代表全地;诗人表明全地都要结出公义和公正的果子。
――《串珠圣经注释》
正直公平的治理,会带给全地万民平安。大山小山: 描绘巴勒斯坦的地形特征,传达充满全国的和平气息。
――《圣经精读本》
昌盛(和合本作平安 希伯来文s%a{lo^m ),是和谐的整体,包括平安(s%a{lo^m最常见的翻译 参 AV、RV本节 ),这仅次于公义,因为惟在公义的土壤或气候中,平安才会兴旺。在本节中(3节 ),公义可从广义而相关的「运作恰当」
来解。──《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必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穷乏之辈,压碎那欺压人的。」
【】「太阳还存,月亮还在,人要敬畏你,直到万代。」
多数学者根据古译本译作「愿他的日子像太阳一样长久,像月亮世世代代永无穷尽」。
――《串珠圣经注释》
王若按公义执政,不求自己的益处,会使百姓畏惧神。这不是恐惧,乃是对神的敬畏之情。
――《圣经精读本》
【】愿他永活的祷告,是根据七十士译本的读法,但我们的希伯来经文意为「愿人敬畏?」
。从第7节看来,无论那种译法,本段都在讲国度的长存;它所提到太阳与月亮的年日,几乎成为迭句(5、7、17节 )。这句话可以成为十分空洞,如但以理书对王的回话:「愿王万岁!」;然而它也可能意义深远,弥赛亚的预言,以及新约对这类词汇的了解,都如此表明。──《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必降临,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润田地。」
「已割的草地」:指将要被割的草原;雨水使青草长得茂盛,促进收成。
――《串珠圣经注释》
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 诗情画意,表现王的善政带给百姓平安与富饶。
――《圣经精读本》
【】这一则美丽的譬喻,可能是由「大卫末了的话」
中得到的灵感,那里形容公义的王对百姓如日头和时雨,带来良好的环境,使一切新事、美事大得兴盛。除了的「铁杖」之外,王权还有这一面;不过两者是互补的,如第4节所示。希伯来文第7节中,可看出一项新观点,那里不作公义,而作义人(和合本同 ),要人注意与公义的王对应的卑微子民;整个社会的平安或福祉(见以上3节 ),都系于这些个别臣民的正直之上。参,。──《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他的日子,义人要发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长存。」
「义人」:有古卷作「公义」,全节可译作「在他的日子里,公义必兴盛,和平必发扬,直至月亮消逝」。
――《串珠圣经注释》
好像月亮长存: 指义人必永远兴旺,内容与8-12节形成对偶。
――《圣经精读本》
【】「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
这要等到基督在千禧年作王的时候才得实现(另参看第11、17节 )。
――《诗雷氏研读本》
「从这海直到那海」:指全世界。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巴比伦人认为这河位于地的中央,故由「大河直到地极」也是包括整个地球在内。
――《串珠圣经注释》
【统治的范围】
为求显示神将普世性的统治权赐与祂所立的王,诗人使用了好几个象喻。这些象喻亦可见于卢维(Luwian )王阿齐塔瓦达(主前730~710年 )的卡拉特珀碑文。诗人提到「从这海直到那海」,这些年表亦宣告王延伸统治范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亚喀得文献中也有一位君王夸口说全人类从上海(Upper Sea )到下海(Lower Sea )都臣服于他。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从这海直到那海似乎是指所应许的地界:「从红海直到非利士海(即 到非利士的地中海沿岸 ),又从旷野直到大河(即 到幼发拉底河 RSV )。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王公义的统治。预言王的影响力将波及世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所罗门王的统治实现了这点。然而,这一预言将借着弥赛亚再来完全成就。
――《圣经精读本》
【】
描写王秉公义治理,国势日盛。 扩展到神所应许的广大范围,从红海到地中海,从幼发拉底河到南边的极界,但权柄则广达全球(9~11节 )。神的权柄到那里,王的权柄也到那里。因为“万国都要侍奉他”。这些描写除了指基督,很难得到更满意的解释。
――《启导本诗注释》
【】「住在旷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他的仇敌必要舔土。」
“舔土”。象征彻底打败。
――《诗雷氏研读本》
“住在旷野的”:指住在以色列东边阿拉伯沙漠中的民族。
――《启导本诗注释》
「住在旷野的」:原指野兽,,这里大概是代表敌人;
「舔土」:即俯伏在地。
――《串珠圣经注释》
住在旷野的: 似乎指居住在叙利亚与阿拉伯的粗犷部族。必要舔土: 婉转表现仇敌溃不成军、悲惨如同舔土的蚯蚓。
――《圣经精读本》
RSV将希伯来文修正为他的仇敌,是不必要的,经文为「位在旷野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住在旷野的】
学者一般将这个希伯来字眼从 s]iyyim「住在旷野的」,修正为 s]arayw「他的仇敌」。但若是保留原有的读法,这话就如一样,将古实(衣索匹亚的沙漠地带 )视为「地极」的地理用语,从而回应的登基应许。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施和海岛的王要进贡;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献礼物。」
“他施”。也许在西班牙。参看的脚注。“示巴”。今天的也门。“西巴”。今天的苏丹。
――《诗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西边沿地中海的各国(“他施和海岛的王” ),和南阿拉伯及沿非洲海岸的人(“示巴和西巴的王” ),都要来朝贡。
他施为地中海极西的海港;示巴即今也门国,在亚拉伯南端。西巴或即古实,在非洲。
――《启导本诗注释》
「他施和海岛」:代表巴勒斯坦西面各国。
「示巴」:位于亚拉伯半岛南端,即今日的也门国。
「西巴」:是示巴在非洲的殖民地。诗人求神让王掌管全地,使各国诸君都成为王的臣仆,向王进贡和俯伏。
――《串珠圣经注释》
海岛: 地中海岛屿。表明王施政的莫大影响力。
――《圣经精读本》
他施或许是西班牙的他德塞斯(Tartessus );不论如何,这名字总与远航相连;同样,海岛或「沿岸之地」也是地极的同义词:见,如:。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施、示巴、西巴】
为了显示君王的权力,诗人形容世界各地的统治者带着礼物前来觐见。如此,属于地中海西部诸国及岛屿的他施代表西方,示巴按考证是阿拉伯半岛南部(也门 )和撒巴(Saba )王国。
西巴的地点至今未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它位于衣索匹亚,或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香料之路的某处。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诸王都要叩拜他,万国都要事奉他。」
此时是以色列的全盛期,与,24相符。这句话象征性地预示弥赛亚的绝对王权,间接预言许多外邦人将皈依主。
――《圣经精读本》
【】
示巴和西巴似乎是南亚拉伯的相近种族,或是同一名字的不同拼音,若是如此,「和」就有「甚至」的意思(参NBD中这两个名字之下的讲解 )。示巴的女王是带「礼物」远道而来的诸王之一,23节以下 ),可是本诗越过这类代表礼貌与文化特色的贡物,望向那「比所罗门更大」,毫无保留之朝贡的光景。由此观之,在外邦人皈依的运动刚开始之时,基督的反应为自我献上的决心,而不是像所罗门的自我展示,就更令人瞠目惊奇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穷乏人呼求的时候,他要搭救;没有人帮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
【】指出君王首要的责任:既然王要统治普世,诗人提醒他必要以公平治国,帮助贫困的国民。
――《串珠圣经注释》
所罗门继续讲智慧之言,不过他自己未曾完全做到。他在登基以及献殿时的祷告,八章 如38节以下 ),显出他羡慕王者能有同情的心肠,也就是他在这里所形容的;可是他百姓的评语却为「他使我们负重轭」。这又与他那伟大的后裔出名之特色相反。
──《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的职责】
古代近东文学的标准作风,是将君王描绘为立法者和软弱人的保护者。埃及《善辩之农夫》说王的义务是「作孤儿的父」。吾珥第三王朝的登基诗歌形容吾珥南模是「吾珥的维系者」。巴比伦王汉摩拉比在其法典的引言中,记述神明怎样赐他责任「提升百姓福利」,「在全地秉公行义」,好使「强者不致欺压弱者」。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他要怜恤贫寒和穷乏的人,拯救穷苦人的性命。」
「贫寒」:即软弱无助。
――《串珠圣经注释》
【】「他要救赎他们脱离欺压和强暴。他们的血在他眼中看为宝贵。」
“他们的血在他眼中看为宝贵”是说王会保护他们,让他们生活美好。“血”是生命的象征。
――《启导本诗注释》
他们的血……看为宝贵: 以公义、慈爱治理百姓的王,看重弱者的性命(116:15)。暗示当时的社会,不能公正对待社会地位卑贱、贫穷的人。
――《圣经精读本》
【】「他们要存活。示巴的金子要奉给他。人要常常为他祷告,终日称颂他。」
“示巴的金子要奉给他”:示巴以产纯金著名,此处是说各地都来朝贡。
――《启导本诗注释》
「他们要存活」:或作「愿他万寿无疆」。
――《串珠圣经注释》
圣徒将自己献为活祭,是对神最大的回报。
――《圣经精读本》
【】
这里提到许多不同的财富:用人的胆量与技巧得着的金子(参 ;借着爱心祷告得着的天上祝福(和合称颂 );万物生长(山顶是最贫瘠的地方 ),城市发达(不是像现代都市高楼云集 而是待用的土地 待部署的防卫 );还有,明显是因神的手赐予而来的名声和幸福。第17节的用词,与给亚伯兰的应许完全相同。
这是个庄严伟大的祷告,为君王也为全国;为领袖也为部属;为那位真君王也为祂国度的实现,「列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里,「列国要在那城的光里行走」。
──《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地的山顶上,五谷必然茂盛,所结的谷实要响动,如利巴嫩的树林;城里的人要发旺如地上的草。」
“地的山顶上”都可以种五谷,形容土地肥沃。“响动”有富实的意思。谷实肥壮,在风中能如树林摇曳那末响。
――《启导本诗注释》
「响动」:原文可解作「富饶」;整句表示五谷要像利巴嫩的香柏木一样茂盛。
――《串珠圣经注释》
丰收的累累硕果,使原本贫脊的山顶丰登。这样的富饶丰裕,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弥赛亚治理的永久性(17节 )。
――《圣经精读本》
【】「他的名要存到永远,要留传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万国要称他有福。」
这里重述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诗人的祝福,也是弥赛亚(耶稣基督 )的写照。
――《启导本诗注释》
【】「独行奇事的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
【】这两节是荣耀颂。每一卷《诗》之末都有( 第五卷的最后篇 ),为全部《诗》的荣耀颂),是会众对全卷书的回应,而以“阿们”(诚心所愿 )作结。
――《启导本诗注释》
因王正义的治理,全地充满公义与平安,物质繁荣已达前所未闻之步。面对如此丰盛的祝福,诗人只有俯伏在神面前,颂赞神充充满满的荣耀。因这一切富贵与祝福皆从神而来。
――《圣经精读本》
【】
第二卷的结尾:诗人用一段荣耀颂来结束第二卷。
――《串珠圣经注释》
【】「他荣耀的名也当称颂,直到永远。愿他的荣耀充满全地。阿们,阿们!」
「阿们」:是表示同意和赞许的声明;两次「阿们」有强调的意思。
――《串珠圣经注释》
这个颂荣是诗第二卷(四十二~七十二篇 )的结尾,而不是本诗的结尾;可是前面刚展示的全球异象,增添了其色彩,尤其是本节。
──《丁道尔圣经注释》
【】
第二卷诗以“阿们,阿们”结束,诗第一卷最后一首诗(41篇 )也是这样结束的。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西的儿子大卫的祈祷完毕。」
“大卫的祈祷”。大卫不是诗卷二惟一的作者,却是主要的作者。在某个时候,诗的搜集必定是在这里停顿了,因为下文再有十八篇以大卫为作者的诗。
――《诗雷氏研读本》
本节极可能为编辑作的注。从较早存在的大卫诗集选出此诗,一并收入《诗》中。看条三。
――《启导本诗注释》
从这节似乎可以看出,祈祷一字是诗最早收集时的名称。现在希伯来文圣经称之为「赞美」。藉这两个字,诗的两大特色流露无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72篇 )】
「按公义审判」(72:2)有何意义?
你认为公正的讼裁和公义的伸张在社会上重要么?
你有否为居高位者及司法者祈求呢。
──《串珠圣经注释》
【 今天我们实在需要一些公义正直的领袖。一起为此祈祷,好吗?】
甚么是我们的领袖所需最重要的素质呢?神希望所有在神之下的领袖都公义正直。试想,如果世界上的领袖们都符合这两条,世界将有多么大的改变啊!让我们为他们的心志祷告吧。
――《灵修版圣经注释》
【】
神是世界的最高主宰,他的旨意运行在历史中,掌权并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举凡国家、社会所遭遇的一切惊风骇浪,全部在他的旨意权柄。
大哲奥古斯丁及加尔文的神学思想都是从这信仰的基础上出发的。第五世纪罗马帝国的败亡不能不说是历史上最大的「非常」事件之一,那时代的史家及学者们眼见如此辉煌的伟大帝国,竟毁灭在北方蛮族的手中,惊慌失措,哀叹不已,不晓得怎样解释这个现象。独有奥古斯丁借着他的不朽名著「神之城」,说明一切国家与衰存亡,都有神的旨意在,无形之中,是神的手在导引着人类,在支配着历史。
——林政杰《诗的讲章》
【】
「祂必降临,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
阿摩司曾提到为王割菜之事。我们的王要时常修剪祂的草地,祂的镰刀会割去绿草及花卉,在早晨那些花草还那么清新,不久就倒在地上枯萎了。在人生中我们也逞强一时,至终也好似绿草一般,在痛苦、失望、或死亡之前倒下。
如果不经常割草,草地很难长得那么繁茂。生命必要经过神镰刀的修剪,才变得更温良、均衡及光辉。神的话曾以草来喻人,以花朵喻为生命的光彩。当草被割下时,嫩芽都曾受创,但是经过这样损伤之后,花朵才会绽开。阵雨柔和与温暖地洒下,是最合意的时候了。
你的心也曾这样被割过,王时常拿着镰刀对付你的生命,于是你凄惨地体会,所有的人只是草一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努力都是枉然。你骄傲的花朵在那里呢?你必须降服下来,才能结出更丰硕的美果。祂来好似春雨,祂降下,你才可上升,祂如雨水一样下降,祂的来临多么温和。祂下来,在割过的草地上,表明割草的原因,就是要使你更美更有用。不要怕镰刀,被割之后,必有雨水。
──迈尔《珍贵的片刻》
【】
「他必降临,象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
【永远的王】「在祂的日子,义人要发旺大有平安。」
阿摩司曾谈到列王割草的事。我们的王有许多镰刀,永远在刈割他的草地,磨刀霍霍之声,预告着要割去草的数种绿叶,和雏菊等一下杂在草中的野花。虽然它们在早晨很美丽,不出一两个钟头,那被割的部分都要倒入枯萎的行列之中。
人生也同样在其痛苦的刈割,失望的修剪,和伤残的芟削之前,表现出勇敢的精神。
只有刈割才能修整出天鹅绒般的草地;只有让神的镰刀通过,才能锻炼出温柔,平衡,与和谐。圣经上常把人比作草,把神的荣耀比作花。但草地被割之后,所有的嫩芽都在流血,在荒凉中开出荣耀的花来,其时最适宜接受他的降临,“象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
信徒啊,你是不是正在被神的镰刀修割呢?不要怕镰刀——镰刀后面定规有细雨跟着的。——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梅尔直到现在,所罗门统治的王国,被看为以色列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荣耀的顶峰。不过,所罗门的智慧,足以叫他认识自己,不至于自我陶醉,作诗祈求或夸扬自己的伟大。而且终所罗门之世,以至任何以色列的王,都不曾达到过那样的成就。从诗编列的次序看,在第七十一篇“年老发白”的诗人,表述他一生对神的倚靠;然后,是第七十二篇,老父为继位的儿子祝祷。
一个父亲的祈祷大卫不是一个自私抱持“家天下”观念的人。历史上很多的君王,尽管在别的事上英明,在国位传承的大事上,往往为可耻的自私,蒙蔽了灵智,把国家托付给不成器的儿子。大卫把以色列国,交托所罗门继承,更把他交托在神的手里;他不是为了自己家族的私利,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并求神赐福,“将判断的权柄赐给王,将公义赐给王的儿子”。若不是神的恩赐,人不能行公义公平的审判。
一个古老的应许神在呼召亚伯拉罕的时候,应许:“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这应许,超过以色列任何时候的边界,是无边的应许。可惜,人常常把自己局限在小小的框框里,不肯把赐福推广到远处。到主耶稣再临,“要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
一个永远的国度人的年日是有限的,显然不能存到永远。所以当大卫这样祝祷的时候,是被圣灵感动,为了他将要来的那一个子孙,就是弥赛亚祷告。主耶稣到世上来,天使报信,宣告:“神要把祂祖大卫的位给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祂的国也没有穷尽。”祂是有“无穷生命的大能”的主,“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那时,
诸王都要叩拜祂,万国都要事奉祂…
祂的名要存到永远,要留传如日之久;
人要因祂蒙福,万国要称祂有福。凡属主的人,都有这荣耀的盼望。阿们,阿们。
── 于中旻《诗笺记》
【】
在海洋之下建立供人们居住的村落,以前全是梦想,现在却是不难实现的事情了。目前人类从海洋中取得的东西——石油、天然瓦斯、鱼类、镁、淡水、沙、石砾、蚝殻、金钢钻、盐、硫磺、铁、煤以及沈入海底的珍贵货物等,将可大量采取,而更多的东西,包括白金、黄金、锡、锰和制新药用的种种原料,也可以从海洋中获取。
人类在几次试验中,业已证明自己可以在相当长久的时间内生活于海洋「住宅」之中,还可以到住所周围去走动。美国海军曾在加州海外进行长久性「海洋实验室」试验。美国一位海洋学权威人士预言美国在作十年努力之后,将能造成无远弗届的高速研究用潜艇,进行大规模海下采矿活动,取得大量肥料,输送石油,用海洋中生物来制造新药、抗生素和荷尔蒙;用科学方法处理海洋中食物使餐桌上出现许多没人吃过的珍味;还可能造成消除或改变风暴方向的系统。制造人造鳃,使人可以像鱼那样从水中取得氧气,能在水下维持生命活动;在海底有空气调节的房间安闲地坐着,观看四周奇怪的景色,可以随时到海中散步,还可以吃两万五千种现在没法吃到的怪鱼。
——林政杰《诗的讲章》
【 要照顾有需要的人,真的要吗?我能力有限──你在甚么地方缺乏超过穷苦人?这,我……】
神照顾有需要的人、受害的人和软弱的人。他们在神眼中非常宝贵。如果神是这样地爱他们,我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我们要以神的爱来检查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是忽视他们的困难,还是满足他们的需要呢。
――《灵修版圣经注释》
【】神赐与王的慈爱是无可测度的。路德曾说,他若是神,若明白人心里所存的恶,看见人所犯的罪恶,他必然抓住整个世界扔到地狱的火里。他说:「你看神所行的吧!他并没有这样行,他爱世界,这必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神,他的爱必然是无可测度的火……大过地狱之火的火。」
一本美国小说写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位青年女士与一位意志薄弱的人结婚,经过若干年,那男的告诉她,以前他犯过偷窃,现在要被通缉,他要他的妻子速速离异,免受牵连。那位贤德的妻子望着她快要定徒刑的丈夫问道:「我们作夫妻这么久,你还没有明白我对你的爱情已不分彼此,你做的就是我做的么?」她的这种爱发生了伟大感力。那一个堕落的丈夫在他的生命废墟之上重建了新的美满的人生。
——林政杰《诗的讲章》
【 人因祂蒙福,是指我主耶稣吧,不知道祂再来时会是……】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登基的时候正是以色列的黄金时代。他建造了辉煌的圣殿,领土也平安无事。这首诗虽由所罗门所作,但提到了弥赛亚即耶稣的统治,所以看起来超出了所罗门的统治范围。弥赛亚的国度“直到地极”(72:8),比任何人的帝国都要大。这将在基督再来并永远掌权的时候实现。当与基督一同作王的时候,我们心里将充满希望。
――《灵修版圣经注释》
【赞美就是祈祷】
「……耶西的儿子,大卫的祷告完毕。」
诗七二篇,明文记载是所罗门的诗,但最后一节圣经是说,耶西的儿子,大卫的祷告完毕。这说明所罗门是将他父亲的祷告记录下来的,并为此而赞美。因此说赞美就是祷告,祷告也就是赞美。
在属灵的历程上,应当记着,这是我们的祈祷,不能只唱诗而不祷告。凡不带着祷告的心,歌唱的诗,都失去了属灵的真实价值,因为唱诗就是祈祷。
“神阿!你是我的帮助,我心投靠你,必得安稳,你从不叫仰望你的人羞愧。”
“我的心哪!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是我的光荣,是我的拯救。”
“我的心哪!你要仍归安乐,因为耶和华用厚恩待你。”
“求你领我出离被囚之地,我好称赞你的名,义人必环绕我,因为你是用厚恩待我。”
“神是应当称颂的,他并没有推却我的祷告,也没有叫他的慈爱离开我。
”—— 李慕圣《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