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诗篇 第42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可拉后裔的训诲诗,交与伶长。)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

2「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几时得朝见神呢?」

3「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

神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存在,并不是人解决了现实的问题之后,有了闲暇才去追求的精神寄托;而是像旷野中的溪水那样令人渴慕、必不可少。只有经历过旷野的干旱、炎热,我们才能体会鹿对溪水的「切慕」());只有经历过人生的旷野,我们才能像诗人一样「渴想神」()),体会到人生不能没有神,就像鹿不能离开溪水一样。「鹿」())原文指母鹿。
诗人所「渴想」的那位神,是「永生神」())、是「笑脸帮助我」的())、是「我的神」())、是「必向我施慈爱」的())、是「赐我生命的」())、是「我的磐石」())、是「我脸上的光荣」())、是「伸我冤的」())、是「赐我力量的神」())、是「引导」我的())、是「我最喜乐的神」())。
当我们受苦的时候,即便我们自己不问「神在哪里」()),仇敌也会不住地替我们问:「你的神在哪里呢」())?当初期教会被尼禄皇帝逼迫,信徒被残杀的时候,仇敌也不住地问:「你的神在哪里呢」?初期教会就躲在坟墓地洞中颂念这首诗,一直到神显明大能,使整个罗马帝国被基督化。现在还能看到在那些洞中所刻的鹿像。
诗篇第二卷从本篇开始,一直到七十二篇,与出埃及记相对应。第一卷大都称神为「耶和华 Yehweh」,第二卷大都称神为「神 Elohim」。其中可拉的后裔写了四十二到四十九篇,五十篇是亚萨的诗,五十一至六十五、六十八至七十篇是大卫的诗,七十二篇是所罗门的诗。六十六、六十七和七十一篇没有署名。
本篇与四十三篇可能原来是同一篇诗,因为礼仪程序或其他理由而分成两篇。
利未的子孙可拉背叛神而灭亡了,但他的众子没有死亡()),照样蒙神慈爱,后来成了殿中歌唱者和守门者(代上六、九章))。诗篇中有十二篇(四十二至四十九、八十四、八十五、八十七、八十八))是「可拉后裔」())的诗。
上图:在以色列南地汛的旷野(Zin Valley),方圆几十公里只有这一条小溪(Ein Avdat)。生活在环境宜人、水源丰富的地区,我们很难理解溪水的宝贵和令人渴慕,只有经历过干旱与炎热,才能理解诗人所说的:「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诗四十二1)!
上图:印在粘土上的主前8世纪以色列印章,图案是一对鹿在漫步。已经出土几个这样的印章,这个艺术题材可能与本篇的比喻有关。西方狍被认为是申14:5所提到的鹿,20世纪初在巴勒斯坦已经灭绝,但从1997年开始重新引进以色列的北部,但繁殖率很低。

4「我从前与众人同往,用欢呼称赞的声音领他们到神的殿里,大家守节。我追想这些事,我的心极其悲伤。」

5「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祂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祂。」

诗人此时可能正在流亡之中,缅怀昔日在圣殿中守节的欢乐,所以心中「极其悲伤」())。我们在属灵低谷的时候渴慕与神亲近,追想神时心中「极其悲伤」,但却并不悲哀。许多人从来没有尝过与神亲近的喜乐,既没有得到过,也就没有失去后的「悲伤」,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用欢呼称赞的声音领他们到神的殿里」()),表明诗人可能在圣殿诗班中事奉,或者带领节庆的游行。
当我们「忧闷、烦躁」())的时候,应当省察自己的「心」())、「仰望神」())。整天盯着环境和难处,只会徒增烦闷,不能「耐性等候」神())。
第5节是本诗的副歌,在11节和四十三5中重复。「忧闷」())原文是「弯腰、绝望」。「烦躁」())原文是「骚动、吼叫」。「仰望」())原文是「等候、期望」。「祂笑脸帮助我」())原文是「祂的脸是救恩」。

6「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里面忧闷,所以我从约旦地,从黑门岭,从米萨山记念祢。」

7「祢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响应;祢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

8「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神。」

心中忧闷的时候,思念神、数算主恩能叫我们的信心坚固。诗人可能是被放逐到以色列最北面的黑门山中()),向南远眺耶路撒冷的方向;也可能是比喻远离圣殿的地方。「约旦地」指以色列东面的约旦河平原,「黑门岭」指以色列最北面的黑门山脉,「米萨」可能是黑门山脉的一个山峰。
约旦河上游在洪水季节波涛轰响,好像「深渊」与「深渊」响应()),衬托了诗人心中巨大的悲伤。我们常常感觉自己所遭遇的难处好像「波浪洪涛漫过我身」()),几乎要让我们灭亡,但这是神的「瀑布」和「波浪洪涛」()),这些难处表面上是来自仇敌或环境,实际上却是来自神,神亲手量给我们的「波浪洪涛」,是为了成就祂在我们身上最美善的旨意。
我们若知道所遭遇的都是神的「瀑布」和「波浪洪涛」,在黑夜中就能「歌颂祷告」()),因为黑夜必定过去,「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
上图:黑门山麓的萨瓦尔瀑布(Saar Waterfall)是约旦河的源头之一。洪水季节水声隆隆、波涛四溅,使忧闷的诗人更加心烦。

9「我要对神——我的磐石说:祢为何忘记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

10「我的敌人辱骂我,好像打碎我的骨头,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

当我们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情,也会像诗人、像约伯一样不断问神「为何」())?但神不一定会立刻告诉我们原因,正如主耶稣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神要我们凭信心经过,相信神一切所做的,都是因祂的爱心、按祂的时间、以祂的方式,一切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这就够了。
仇敌最怕我们凭信心生活,他们的诡计就是不停地把我们的眼睛拉回到环境和难处面前,即便我们不问「为何」,他们也会不停地替我们问:「你的神在哪里呢」())?

11「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祂。祂是我脸上的光荣(原文是帮助),是我的神。」

「祂是我脸上的光荣」())原文是「祂是我脸上的救恩」。
这是第二次重复副歌())。仇敌越是不停地问「你的神在哪里呢」()),活在信心里的人就越是紧紧抓住神,宣告祂是「我的神」())。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第二卷

遭遗弃

诗第二卷是以一位忠心的敬拜者的呼喊作为开始,他肯定的是远离耶路撒冷的圣殿;阿,这被放逐的人现在如何渴慕在那里,成为敬拜会众之一!

有这样的说法,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洞──古代的以色列人,现代的基督徒,中国的佛教徒,加利福尼亚的俗世主义者,都是一样,而那个洞是神形状的洞。他们说,只有神自己能填满它。当我们认识到这一卷诗中,雅巍这个以色列立约神的名字,很少出现时,这篇诗的‘普世’本质就很清楚的表露出来。在第二卷诗的集本中,差不多都以Elohim称呼神,它是所有的人都能用的一个常用代表神的字。所以在这里我们听见任何人类灵魂的呼求,假若生命没有永生的神,他知道生命是空虚和没有意义。此处所指不是所谓的‘神’,因为有‘很多的神’充满在世界中,它们是死的,好像一块木一样。

我们从自然界,从巴勒斯坦东面广大多沙的倾斜土地开始说明。在那里我们看到一只孤单的母鹿,漫无目的打圈游荡,急切的寻找‘溪涧’或泉水。这说明是否表示诗人,最低限度本诗的作者是一位女人?为甚么不是呢?

我几时得朝见神呢?最后一句的‘朝见……’,是一个专有名词,述及上耶路撒冷,参予崇拜节期,与神相遇。这是旧约的词句,与亚拉伯字hajj相若,而hajj是用于任何好的回教徒到麦加的朝圣。但是当诗人作出呼喊时,她在那里?她会否是一位商人的妻子,这位商人因为经营香料生意,如乳香和没药,要长途拔涉到东方去?她是否正当搜捕奴隶时而成为一个俘虏?当时整条村被人袭击,男人被杀掉,而女人和孩童被卖作奴隶,这种可怕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在,先知宣布神对迦萨城的审判,那城距离耶路撒冷只有五十哩,多个世纪以来它藉着买卖人口贸易而致富。或者,这位讲者是当时政治上的放逐者,住在今日我们称为约但的哈辛王国的平原,或住在利巴嫩的群山中(第6节 )?

她说,我追想,正如我们也回忆过往,我记起如何经常(动词的文法有‘常常’的意思 )与崇拜的群众一起,甚至在队伍的前头,由城门口开始,然后列队经过街道,进入圣殿的园庭。这是一个何等快乐的时间;我们一起呼喊和唱出感谢的歌曲。(现在应该轮到我们问自己 ‘他们是为了甚么而说感谢的话呢?’ )她补充说,所以我为甚么该在低潮中,那时刻肯定的会来到,我将要再作一次朝圣,去朝见我的神,我的帮助。最后的一个字是非常普通的字,希伯来版本可能有错误,但是它看来是用一个非常浓缩的格式,指出‘每一次敬拜者看到祂的面时是神一项拯救的行动’。

然而事实上我的心仍是忧闷,隐藏事实是没有用处的。但是正因此,我呼求你﹗因为你,神,是我唯一的盼望,即使我在遥远的地方。

随着的一节并不是以自然景象来说明。深渊是一个专有名词,指地底下沸腾混沌的水,我们在第二诫(Second Commandment )中听到的。再者,所提及的波浪和洪涛肯定不是指地中海,而这位女诗人所说的,乃是她正在危险中,被邪恶的力量完全倾覆,好像我们在迦萨奴隶市场所看见的情况一样。然而,白昼,即是每新的一天,主命令(一种生动的语调! )(译者注:和合本只译作必 )祂的慈爱(hesed ),是祂立约的爱的名称,这爱永远不会让她离去。她补充说,黑夜他的歌声会随着我,意即她心里正直,发出声音,好像对赐我生命的神祷告。当然,有这种可能,她的敌人可能只是自己感到的坏情绪,也是时常复盖所有人的低潮,而不是迦萨的奴隶主人。

但是,这里看来有一处惊人的矛盾。一方面,我要对神说,你是我的盘石,不动摇、不改变的爱。但是另一方面,你为何忘记我呢?下面的图画很可能是在奴隶贩卖市场,敌人是迦萨的非利士人。她站在那里,我们这位可怜、被抛弃、被遗忘、被鄙视,年轻的以色列女人,赤裸着,预备被贩卖,在她肉体上有被鞭打的伤痕,字面来说,‘我骨头中有屠杀之事’,群众围绕着她,‘用嘲笑来鞭打我’,说:‘你们住在耶路撒冷祂殿中的神,为甚么祂现在不拯救你?’

但是,就在这时刻,在她口中,充满了信心和有把握的呼喊(重复了第5节 ),这呼喊曾由无数的殉道者轮流的重复着,直到今日也是如此。这位令人惊讶的女人可以用沉默来响应她主人们的嘲笑,简单的原因是她彻底的肯定,永生的神已在她的将来,与她同在。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诗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

卷二:诗四十二至七十二篇

这卷的诗取自不同来源:可拉后裔,他们是圣殿内负责音乐的人(四十二~四十九篇);亚撒,另一组圣乐负责人的首创者(五十篇);大卫(五十一~六十五篇;六十八~七十篇);所罗门(七十二篇)。还有三篇作者不详:六十六、六十七、七十一。进一步的讨论,见导论Ⅱ,10页以下;Ⅳ . B,26页以下。

第四十二、四十三篇

远离家乡

这两篇诗虽各自可单独吟咏,但却是一整篇诗密切相关的两部,也是诗中最凄美的诗之一。不仅标题为两篇共用,而且“我为何……时常哀痛呢?”之独白,两篇都能听到两段末了的副歌,在,三度出现,将全诗作了总结。本诗为一位圣殿歌者被掳往北方219,靠近约但河的上游时所作,他渴想回到神的殿中,而将这种想望化作对神坚定的信心与盼望。

干渴

那讲求对称的诗歌:“如鹿切慕清凉小溪”,加上一句形容:“因受追赶,热气难当”。但是诗人心目中所想的,似乎是由干旱带来的缓慢痛苦(类似的表达),这情景描写得极其凄凉,草场枯干,动物晕眩、气绝。诗人灵里长期的苦痛,可由第2节的哀声几时?看出,他荒芜的光景则可由外人的讥刺在那里呢?(3节)显明。

在人面前他很容易受攻击,因为他已经声明自己的信仰;当神的道路难以测度时,他就会遭讥笑。在他内心中,他也容易受伤,因为他所渴慕的乃是神;其余事物都不能满足他:请注意第1b节与第2节的重复语220。这只“受击打的鹿”不像骆驼,惯于住在沙漠,能自给自足。他曾选择饥渴慕义的人所得到的祝福,而不轻易自欺说:“你已经饱足了。”

4.对诗人而言,敬拜的中心无疑乃是神自己(1、2节),不过,众人结伴同行,以及大场面的仪式,更增加了欢愉的情怀;参,四十八、六十八、八十四篇,与上行之诗(一二零至一三四篇)等诸篇。这位诗人究竟是在领敬拜者游行,或只是参与在行伍中,是要看如何解释一个少见的字221,古译本与马所拉经文的读法不同(见 NEB、JB 的不同译法)。

5.这一段自我对话,是此两篇诗最主要的副歌:见第11节与。这是信徒本身两方面的重要对谈,一方面他是满有信心的勇士,另一方面则是会改变的受造者。他既蒙召要活到永远,心思专注于神,然而在世上时,心思与身体都处在压力之下,他不能、也不应该无动于衷。参“我现在心里忧愁……”。诗人的副歌教导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这两方面。从一个角度而言,没有迹象显示他的忧伤是可以避免的,因为那是基于他有所关爱;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亦非无法忍受的,因为他的信心并没有动摇。

深渊

这是一则完全不同的比喻。看到周围陌生的景色,诗人的心陷入了烦乱,在此,约但河距离其发源地黑门岭222的山坡不远,河水冲过大块的鹅卵石,形成瀑布。水声隆隆、波涛四溅的情景,似乎回荡在第7节中: t#ho^m-~el-t#ho^m qo^re{~ l#qo^ls]inno^re&k[a ;而这几个字中的头一个(深渊),有相当恐怖的背景,即

这幅图画震撼人的景象为:他没有立足之点,浪涛一阵一阵淹没他。约拿在深海中正是用这样的话形容自己(参,7b节与

然而他的信心不住自我肯定。第6a节,我记念,是较“我追想这些事”(4节)的乡愁,又往前了一步;那些事已经无法再追回,不像神仍可抓住。同时,他视深水为痰瀑布,痰波浪,痰洪涛。最值得注意的是,第8节非常肯定神的同在,虽然第9、10节因祂的“缺席”而深感受伤(参第5节的注释)。压力并没有减轻,但情绪却有了坚强的信念为支柱。因此第8节和第3节提到昼……和夜……时,感受截然不同。

此段三组叠句相遇,将全诗融合在一起:第9b节与下相扣;第10b节与b相同;第11节则与(请见\cf5 该处注释)呼应。

释放

整个第四十二篇有愈来愈信赖不能震动之事物的趋势,虽然痛苦的风暴并无降低的迹象。这个过程在本篇继续延续下去。低沈的情绪(2b、5节)与不断增强的正面祷告交替出现。为我辨屈(1节)之开头语,比起及6、7节所表达的干渴与烦乱,显得平静多了,不过那些是必须经过的心情。如今黑暗与不安全的情形,唯透过正面的祈求才略窥一二,诗人恳求得着亮光和真实(即神的信实),以将之驱除(3节)。

第3节的祷词带出一个问题:它是否真指实际的归回家乡?由神的亮光和真实带领回家乡,可以指由具备这些条件的那位,将他从被掳之地带回;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太不直接。至少另一种可能的含义为:有了这样的亮光和真实,诗人便知道,即便在被掳之地,他仍可以享受神的圣山与祭坛之福。诗常以这类外在敬拜的媒介,来说明灵性的情形,如

因此,本篇主要的叠句(5节),在第三度出现之时,以不同的语调叙述的豪迈之言,这里是充满了把握,而非执意抗拒既成事实的勇敢。无论是否能归回家乡,诗人都能称颂神为他“最喜乐的”,并赞美祂的“拯救”不仅是帮助(和合:荣光)而已,这译法太弱。环境没有改变,但他已经在其中得胜。

219 参,如:的情况。Mowinckel 认为(1,242页),这是一首为出外长征之君王的诗,但诗六十一简等较合适该种状况。
220 第2b节按传统的母音读法为“来到神面前”(AV、RV)。可是这些子音也可以重加母音,而读为“朝见神的面”(RSV),这是较容易理解的作法。参,如:
221 MT ~eddaddde{m ;参,;见 BDB,186b。七十士译本(“奇妙的”)显然读成 ~addi^r i^m ),“庄严的”,并将前面一个字解为“亭子”的变化字;因此作“奇妙的会幕”。Dahood 则建议作:“我越过边界,便俯伏在地……”,后一字是根据一个乌加列文字根。
222 米萨(“小”)山丘显然是属黑门岭的一部分,但现在还无法确定是那一座山。也有可能这是以讽刺的口吻论黑门这座大山(“不过是小山丘!”),这是按的精神来解,那段认为,与神的居所锡安山相比,一切高山峻岭都显得微不足道。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诗四十二篇诗题可拉后裔】

诗第四十二篇,第四十四至四十九篇,第八十四至八十五篇,第八十七至八十八篇都包括了「可拉后裔」一语。可拉最初在中出现,作为利未各家的首领之一。历代志上二十四至二十六章讨论圣殿的体制时,将可拉族列为「守门的」人。按照他们亦参与赞美耶和华,这可能是诗的祭仪诗集提到他们的原因。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诗人所用的比喻是“鹿”在长期的干旱中切慕能得到溪水。

――《诗雷氏研读本》

《诗》卷二以本篇排首,与卷一的明显不同处是原文卷一多称神为Yehweh(耶和华 ),卷二多称神为Elohim(神或上帝 )。《和合本》译文也忠实反映了这个特点。本篇分为二段:1至5节为首段,6~11节为二段,四十三篇为第三段。每段均以副歌“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作结。

第一段描写诗人远离圣城,受人讥笑的苦况,渴望有神同在。第二段历述在异地为神所弃,几至于死的痛苦,但仍坚决仰望神。第三段是祈求神拯救的祷告,本着信心赞美神。

――《启导本诗注释》

“溪水”一年到头长流不息,鹿遇干旱四处寻觅水源,维持生存。神为永活泉源,诗人流亡在外,分外渴慕神。

――《启导本诗注释》

神啊: 第一句真实表达诗人的心境,他切切寻找神,胸中虽有千言万语,却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切慕”,以肉身的饥渴表达对神的切切思慕,使意境更形象化。

――《圣经精读本》

鹿/心】

现存好几个主前八世纪和七世纪的印章上,都刻了母鹿漫步(寻觅水源? )的场面。基珥提出这个艺术题材如此流行,可能和这篇诗所用的象喻有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人的苦况:他落在一个痛苦的光景里(可能是被放逐 ),为人讥笑,心中渴望神的同在。当他记起以前在圣殿守节时的欢乐,更叫他悲上加悲。

――《串珠圣经注释》

神是切慕之心的力量。事实上两首诗是彼此相通的一首诗。证据:42篇有标题,43篇没有标题;两首诗的结语都是“我的心哪……是我的神”。关于作者,关键在于如何解释标题。标题中有“可拉后裔的训诲诗”,大部分圣经学者认为所有格“……的”不一定意味作者,且“后裔”原文是复数形态,如此看,标题可能指利未支派的子孙、管理圣殿的可拉家族保藏了本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本诗是大卫所写,遭受儿子叛乱之际,呼求神的拯救。根据结语分成三部分:①遭到仇敌讥诮,以切慕之心呼求神(42:1-5);②向神陈明所受的苦痛(42:6-11);③经历信仰的怀疑和苦恼后,再次更新信仰,确信主必帮助,身处患难却刚强、称颂神(43:1-5)。

――《圣经精读本》

诗人仿佛处于被全世界抛弃的悲惨境地,切切寻求、呼告神的诗人,如同切慕溪水的小鹿。诗人陈明自己的生命仅剩眼泪,回顾往昔美好的信仰生活。

――《圣经精读本》

那讲求对称的诗歌:「如鹿切慕清凉小溪」,加上一句形容:「因受追赶,热气难当」。但是诗人心目中所想的,似乎是由干旱带来的缓慢痛苦,这情景描写得极其凄凉,草场枯干,动物晕眩、气绝。诗人灵里长期的苦痛,可由第2节的哀声几时?看出,他荒芜的光景则可由外人的讥刺在那里呢?(3节 )显明。在人面前他很容易受攻击,因为他已经声明自己的信仰;当神的道路难以测度时,他就会遭讥笑。在他内心中,他也容易受伤,因为他所渴慕的乃是神;其余事物都不能满足他:请注意第1b节与第2节的重复语。这只「受击打的鹿」不像骆驼,惯于住在沙漠,能自给自足。他曾选择饥渴慕义的人所得到的祝福,而不轻易自欺说:「你已经饱足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几时得朝见神呢?」

对诗人来说,生活中不可以没有神,他所仰望的神是永活的,不象异邦的偶像,泥塑木雕,没有生命。他渴望回到故土,在圣殿中侍奉。

――《启导本诗注释》

「永生」:应作「永活」,耶和华永远真实地活着,不像那些没有生命、由人手所造出来的偶像。

「朝见神」:到圣殿敬拜神。

――《串珠圣经注释》

永生神: 诗人有力地申明,虽然目前处于患难,但神没有惨败或死去。人确信永生之神,就必靠着神的永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至完全灭亡。几时得朝见神呢: 诗人回顾昔日在耶路撒冷圣所敬拜神的喜乐之情。

――《圣经精读本》

心】

在希伯来语旧约中,译作「灵魂」(NIV 和合本「心」 )的字眼是内弗什\b0 (nephesh )。这字所指的是「自我」或「活物」,直译神「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 他就成了活着的内弗什」 ),但不是新约中的「永生灵魂」。因此,圣经并没有暗示内弗什在人死后仍然存活。这字与亚喀得语的纳帕舒(napass%u )有关联,后者所指的是颈项或喉咙,引伸解作气息。在希伯来用法中,身体和生命活力并没有分别。因此,在等经文中,内弗什是指「性命」。像这首哀悼诗歌般「将灵魂倒出」,能够耗尽身体的精力或生命力。按照埃及的想法,使人有生命的活力是「巴」(ba ),并且将之描绘成有人脸面的鸟。「巴」在人死时与身体分离,并被视为永恒不死的。但其所在却是天上,不是尸体所前往的冥界。埃及文学中有一篇名叫《人和他「巴」的争论》的著作,讨论自杀的可行性。与「巴」相对的「卡」(ka )则比较像是人死之后留下的影儿。「卡」住在死者的安葬肖像中,享用献给死者的供奉,因此,比较接近死者亡魂的概念。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个灵魂称为「埃坦穆」(et]emmu ),并且需要供献来安抚。学者经常视之为鬼魂。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想法中,「札基库」(zaqiqu )是人的另一个部分,似乎与灵魂最为接近。「札基库」和「埃坦穆」一样,在人死后依然存活,但文献之中甚少讨论。在以色列的用语中,死者的灵称为「伊罗兴」(elohim )。圣经用这个字来描述撒母耳的灵魂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那里呢?”」

“以眼泪当饮食”乃形容痛苦之深,终日以泪洗面。与神为敌的人看见信神的人受苦,总会讥笑,问他所信的神在哪里,不是神不关怀他,便是并不存在。

――《启导本诗注释》

「你的神在那里呢」:仇敌讥笑诗人,认为他的神其实不存在;不然,为甚么让他受苦呢。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神在哪里呢: 在信仰上污辱承受痛苦的义人,其实是对神的亵渎。因义人是神的百姓,神是义人之主。永生之神必彰显公义。

――《圣经精读本》

】「我从前与众人同往,用欢呼称赞的声音,领他们到神的殿里,大家守节。我追想这些事,我的心极其悲伤。」

诗人缅怀旧日在圣殿中守节的欢乐,不觉悲从中来。“领他们到神的殿”一语说明作者是负有侍奉责任的人。

――《启导本诗注释》

我的心极其悲伤: 不信者亵渎信仰和神的存在,信徒必感到极度愤怒与悲伤。对于基督徒,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切切寻求神。

――《圣经精读本》

回想过去怎样和大家一起崇拜神,而现在又是如何的寂寞,就难免心中会悲伤。思想过去怎样踊跃崇拜耶和华,现在却心中渴慕与他亲近。这样表示渴慕见他,就是希望神再赐大复兴。在神面前倾心吐意,渴望神再赐恩,再赐机会,在他面前和大家一同欢喜快乐。有许多基督徒从来没有经过一次正式的大复兴。但是那些经过的人,屡次说到是不能忘记的经验。他们经过了一次,知道真复兴快乐的味道。总是心中切切盼望神再赐大复兴。

── 包忠杰《诗注解》

节期游行】

这一类的游行甚少在圣经中提及,但本节所提的大概与所述的节日庆典同类。该处经文所述的游行是由祭司率领,随同的人包括了歌唱者、弦乐手,以及其他乐师,一同前往耶路撒冷圣殿的入口。所述的也是节日的游行,参加者手执树枝,跳舞直「到坛角那里」(参看该处经文的注释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

“忧闷”。失望。“烦躁”。不安。也见于第6、11节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第一段的副歌。作者责备自己为什么灰心,不本着信心赞美神,因祂是人的帮助。本节下半可译为:“应当仰望神,还要赞美祂,祂是我的救主、我的神”。“笑脸”有鼓励、支持、拯救之意。

――《启导本诗注释》

我的心哪: 诗人将自己的心冠以第二人称,清楚表明:虽然心在忧愁,然而,真正的自我却始终坚立于信仰之上。应当仰望神: 诗人回顾往日神惊人的帮助,确信神必帮他度过难关,决志更加切慕神。诗人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仰望神的信仰智慧。还要称赞: 在痛苦中依然能称颂神,因诗人坚信耶和华是永生之神,必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惟有圣徒才能知晓的尊贵秘密

――《圣经精读本》

】「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里面忧闷,所以我从约旦地、从黑门岭、从米萨山纪念你。」

“黑门岭”。延绵二十英里(32公里 )的黑门山脉,位于加利利海东北四十英里(64公里 )。“米萨山”。大概在邻近的地带,但确实地点不详。

――《诗雷氏研读本》

诗人流亡在外,可能住在约但河上游黑门岭的米萨山中。有人认为本节的“从”字应作“远离”。约但地指以色列人所居住的迦南;黑门岭为北方的界山,立在其上可远眺以色列全境;而米萨山其实指锡安山,因为高,所以可以相比。

――《启导本诗注释》

「约但地」:指约但河丛源之地。

「黑门岭」:位于以列北部。

「米萨山」:是黑门山的一个支岭;人登黑门岭,可遥见以色列全境。

――《串珠圣经注释》

约但地: 与“黑门岭”同为地名,指约但东边地区。当年,大卫为躲避押沙龙的叛乱,似乎逃到此地。米萨山: 黑门岭诸峰之一。我们当效法诗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借着纪念主获取勇气和力量。

――《圣经精读本》

心中忧闷的时候,纪念耶和华显大能拯救的日子,就能叫信心坚固。心中回想神过去怎样听了祷告,便可以满心盼望神将来也必垂听。

── 包忠杰《诗注解》

黑门岭】

诗人的地理视角似是由笼统的「约但地」,转到具体的「黑门岭」。一般看法认为前利巴嫩山脉是以色列控制范围的北界,黑门山是山脉中最高的山峰,海拔超过九千呎。考古学家在黑门山的山坡上,发现了二十多个庙宇的遗址。这可能与初民以为崇拜神明要在高处(「邱坛」 )进行的信念有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米萨山】

此地的确实位置不明。地名是「小山」的意思,因此,可能是指黑门山脉中的某个山头。但这得视作者的地理视角和作诗的用意而定。诗人颇有可能是将黑门形容为「小山」,因为它在圣洁程度方面,远不及耶和华的圣山锡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黑门岭是甚么样的山?】

黑门指的是黑门岭。米萨的意思是小,所以米萨山可能是在该山区中比较小的山。

──《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人继续描写苦况:他是一个被充军的人,在迦南地的极北流浪,遭遇一些他没有说明的困难,加上敌人的辱骂和讽嘲,叫他十分哀痛。

――《串珠圣经注释》

灵里的苦斗。进一步展开信仰使苦难升华。叙述诗人遇到难关、极度受挫,也表达诗人靠着神的帮助,必能走出险境。信徒坚信神的恩典最后必得胜,不论身处何种患难、逆境,都会得到不屈不挠的勇气。

――《圣经精读本》

这是一则完全不同的比喻。看到周围陌生的景色,诗人的心陷入了烦乱,在此,约但河距离其发源地黑门岭的山坡不远,河水冲过大块的鹅卵石,形成瀑布。水声隆隆、波涛四溅的情景,似乎回荡在第7节中:t#ho^m-~el-t#ho^m qo^re{~ l#qo^ls]inno^re&k[a;而这几个字中的头一个(深渊 ),有相当恐怖的背景,即

这幅图画震撼人的景象为:他没有立足之点,浪涛一阵一阵淹没他。约拿在深海中正是用这样的话形容自己

然而他的信心不住自我肯定。第6a节,我记念?,是较「我追想这些事」(4节 )的乡愁,又往前了一步;那些事已经无法再追回,不像神仍可抓住。同时,他视深水为?的瀑布,?的波浪,?的洪涛。最值得注意的是,第8节非常肯定神的同在,虽然第9、10节因祂的「缺席」而深感受伤(参第5节的注释 )。压力并没有减轻,但情绪却有了坚强的信念为支柱。因此第8节和第3节提到昼……和夜……时,感受截然不同。

此段三组迭句相遇,将全诗融合在一起:第9b节与下相扣;第10b节与b相同;第11节则与呼应。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回应,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

“深渊就与深渊响应”。约但河上游的涨潮与奔流,阐明作者满心的悲伤和忧闷。

――《诗雷氏研读本》

从上游的水库(“深渊” )流出的瀑布泻入溪河,流入大海(“深渊” ),是约但河的写照;也用以形容从神水库中奔流而出的水,如“波浪洪涛”,将诗人淹没。他认为神容许这些痛苦临到他,是神忘记了和丢弃了他的结果。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用瀑布和波浪比喻所受的痛苦。

――《串珠圣经注释》

波涛或海浪的击打带着巨大力量,往往象征淹没圣徒的邪恶势力。即靠软弱的人,不能对付的巨大的属世势力,犹13 )。

――《圣经精读本》

】「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神。」

诗人仍旧没有放弃对神的盼望,他要唱歌赞美、祷告祈求。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回忆他过去如何向神祈祷。虽然诗人经历这样惨痛的苦楚,他仍然对神存着盼望。(5- 11 )。

――《串珠圣经注释》

白昼……黑夜: 神白日守护圣徒,圣徒彻夜切慕神,两种彼此相交的意愿营造前呼后应的和谐。

――《圣经精读本》

】「我要对神我的盘石说:“你为何忘记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

诗人受苦,几乎要死;敌人幸灾乐祸,反取笑他。

――《启导本诗注释》

即使人遗忘神,神却常常纪念人,从不忘却(27:10,。正因诗人确信神必不忘记自己,所以即使身陷困境,诗人依然坚信神的信实,忍耐仇敌诽谤、默然不语,将自己全然交托给神。

――《圣经精读本》

】「我的敌人辱骂我,好像打碎我的骨头,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

这是第二段的副歌;看注。

――《启导本诗注释》

本诗的结语。诗人在极度痛苦中,仍然对自己的灵魂说:不可只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通过诗人的信仰再次领悟,只有神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41- 42篇 )】

141篇里,诗人在病中怎样仰望神?

2诗人所要求的「报复」(41:10)是什么?基督徒对仇敌应否「以牙还牙」呢?

3诗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参42:1-3。

4神似乎远离诗人,并使他成了仇敌的笑柄(42:3),但他仍然怎样对神?

5「顺境使人容易离开神,逆境使人寻求神」,你同意这话么?

──《串珠圣经注释》

【诗四二;四三】

这两篇构成一首单一、悲伤而美丽的诗歌。作者被放逐到巴勒斯坦遥远的北方,渴望能够返回耶路撒冷的圣殿。他首先表达对神的渴望,跟透露其深深的忧闷,祈求他可以回国。“训诲诗”。参看诗第三十二篇的脚注。诗中有十二首诗(四二~注明是“可拉”后裔的作品,他们是圣殿诗班里的歌者

――《诗雷氏研读本》

本篇和四十三篇虽一向以各自独立的两首诗刊在卷二中,但在结构和主题上应该为同一首求告诗,后来为了礼仪程序或其他理由而分成两首。这可从几点看出:1,二诗的副歌一样;2,四十三篇无题注( 整卷书只有四十三和七十一两篇没有题注,可见四十二篇的题注包括了四十三篇;3,思想和用词都相似。

写诗的背景难确定,诗人很可能因战争的缘故被逐离开耶城,流亡以色列北边靠近黑门山的地方,也可能是一位被掳异邦的可拉后裔,原在圣殿中侍奉

――《启导本诗注释》

这两篇原为一首祈祷诗:分为三部分,每部皆用相同的副歌结尾(42:5-,43:5)。这首祈祷诗今分为两篇,可能是由于礼仪程序上的需要。

――《串珠圣经注释》

【诗四十二至四十九篇 可拉后裔的诗?是──】

诗第42-49篇是可拉的后代写的。可拉是利未人,因领导了一次对摩西的反叛,被神除灭了,但他的后裔仍然对神忠心并继续在神的殿中事奉。大卫任命可拉族作诗班领班,他们在圣殿中继续作了数世纪的乐师

――《灵修版圣经注释》

例证

要到几时,我才会像诗人一样,打从心底说出主啊,我渴想你?要到几时?】

就像鹿的生命要依靠水一样,我们的生命要依靠神。那些寻求神和渴望明白神的人,就会找到永恒的生命。这位诗人感到同神分开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靠的是神,所以在恢复同神的关系之前,他无法安歇。

――《灵修版圣经注释》

笔者曾于彰化培元中学担任校牧,曾有一次彰化县放风筝比赛,与同学共制作一只大长龙风筝,放得高而荣获「精神奖」。

提起放风筝,曾有一小故事:

某日有一位大学教授在公园散步,他看见一个孩童正在放风筝,风筝高入云霄,被云彩所遮盖,完全看不见,可是孩子却兴趣盎然,牢牢地抓住绳子。教授问他:「喂!小朋友,你在作什么?」「放风筝!」他回答。「那里有什么风筝?它在那儿,你指给我看看!」孩童又说:「它在上面,在云里,虽然看不见它,可是我知道它在上面,因为我感到它的一股力量正拉着我。」教授对孩童的话毫不在意,也不置疑,不动摇,觉得这不是一个需争辩的问题,因为有线与拉力存在的直接联系的信心,并非眼见。

对于眼见的人,我们不必去证明神是否存在,重要的是借着代祷,使他们确切感觉到「他的一股力量在拉着」。这种活生生的信仰,基督徒的信仰才能发出潜在的功能,使哭泣变为喜乐,绝望变为希望,并向希望目标奔跑,跌倒再站起来,成为刚强,充满活力的基督徒。

——林政杰《诗的讲章》
渴想神】

「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

枯旱遍地,是很可怕的景象。神的恩雨止住,甘露不降,不但人没法耕作生活,地上的兽也顺着本能,去寻找水源。
人离开神的恩典,也是如此。没有甚么可以满足心灵深处的干渴,发出干涩的呼声: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
我几时得朝见神呢?

回想从前曾经亲近神,还曾是众人的属灵领袖;但因为心被世界吸引,渐渐远离神,被掳远离神的圣山。
回想从前,在神丰盛的恩典中,好像从长年积雪的黑门山峰,流下清冽的水,倾注入约但河里,涌流滋润遍地,所到之处,植物茂密向荣。人得着神的丰富慈爱,也像河水一样,载着恩典,输送到远处,使人得益,多结果子荣耀神。
这美好的光景,都随着昨天逝去了;现在成了溪水流干的河道。所剩下的,只有眼睛是流泪的泉源,昼夜哭泣,悲伤。
敌人看到他沦落的地步,辱骂他,讥笑他说:“你的神在哪里呢?”显然的,人有神的同在,别人可以看得出来,有实在的见证;失去神恩典的滋润,枯干的景况,也难以逃过世人的眼睛。没有正常的人,随便对待能烧灭的烈火,凶猛的狮子。非利士人把参孙牵来戏耍,是因为他们确实知道,以色列的勇士,已经今非昔比,不能够再对他们有甚么伤害;他看到你失去了神的同在,莫怪他敢于这样戏笑你。忿怒,争辩,喊口号,发明些新名词,新方法,都无济于事;烦躁,忧闷,流泪,都不能换取敌人的仁慈。
在这样的境地,才会真的渴想神,从催眠性的宗教仪式中醒来;不要再想恢复守节期的热闹,欢呼吵闹的热烈表现。要承认神离开我了,要认真的寻找祂。只有当你悔改认罪,除去罪的阻隔,使你能亲近神;转过身来,就会发现,原来神离你并不远,祂在等候向你施恩。
诗人醒悟了。不要让心的感情支配你;要向心说话,要向神说话。“应当仰望神,因为我还要称赞祂。祂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慈爱的神,要拭去你的泪痕,使你的脸发光。

── 于中旻《诗笺记》

未能与众人同敬拜神,心极其悲伤;我们对神,可有诗人的心怀?】

这首诗的作者非常悲伤,因为他被逐出耶路撒冷以外很远的地方去,无法在神的殿中敬拜神。在这段神设定的节日里,全国都要记住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以色列的各种节日在利未记第23章的图表中有解释。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为何烦燥「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燥,应当仰望神。」】

我们外面的环境是常有改变的,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心境,即使环境没有改变,心情也会常有起伏波动,以及各种的感觉,忧闷和烦燥,就是其中的一种,不但常见也很有害,心一忧闷,就失去安息、力量、追求、盼望,以至灵性软弱,黑暗下沉,甚至更落到灰心,丧志的地步。心里为什么忧闷呢?

环境的变迁,不幸的遭遇,前途的阻拦,亲朋的离散,都可能使心中忧闷,而属灵的挫折,工作的压抑,似乎祷告无效,被神丢弃,都能使心烦燥。此外,还有撒但的攻击,世俗的烦扰,肉体的软弱等,也都能使心中失去宁静,喜乐,和谐,心中忧闷烦燥怎么办呢?

自己简直无力改正,借用其他方法,或转向其他方面求安慰,快乐,以解除忧闷,结果会适得其反,情况会更坏,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仰望神,看见祂的笑脸帮助,知道祂没有丢弃,祂的爱没有改变,祂向我们的意念是好的,就是我们所有不幸的遭遇,环境的艰难,也都有祂的恩典和美意,祂愿意对别的事物都失望,可以来仰望祂,别的都被剥夺,只剩下神自己。这样,我们才可以脱离狭窄,渺小的境地,脱离受造之物,而转向创造之主,脱离死的对象,有限的目标,能够转向神,信靠顺服神,心境就会改正了。

──《每日天粮》

困境中解开郁闷捆锁的法宝是仰望神,请神触摸我的经历──我会吗?还是独自坚持?】

抑郁是一种常有的情绪。抑郁的解药是静思神向百姓所施的仁爱。这将除去你心灵现有的忧郁状态,并给你进一步的希望。静思将使你的思想集中在神帮助你的能力上,而不是你的自助的能力上。你若感到忧郁,可充分利用这位诗人的抗抑郁剂。

――《灵修版圣经注释》

前瞻的信仰】

美国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敬虔爱主,守寡多年,儿子在越战中阵亡,自己一人孤苦伶仃,半身不遂,整日坐在轮椅上。照人看来她是一位可怜人,终日必定怨天尤人,但她却具有一股锐气,生活充满和善、沈静、笑容,满有人情味。每主日必到教堂,风雨不移,忠心事主。她经过了忧患瀑布的考验,唱出了生命的凯歌,苦难迫使她与主更亲近。

苦难的瀑布是身体上一种震惊,使人忽觉麻木,造成肉体上的疼痛与细胞的分裂。据云当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金路德被抢杀之时,他所寄居的那座车房旅社的太太,因恐惧过度而昏迷了好久。当肯尼迪总统被谋杀的消息一传开,全美国被忧愁的波浪所笼罩,不少人甚至病倒。在殡仪馆中,我们经常听见寡妇的哀怨悲叹说:「你为何甘心先我而去,放下成羣儿女,谁将抚养呢?」在离婚法庭上也可常听见妇女的愤怒声:「你这不要脸的负心汉,看见我年老色衰就想丢弃我。」安慰这种痛心的人,就是让他们温习基督复活的真理,讲解永生与灵魂不灭的教训,宣读一些安慰的诗。

苦难的深渊有时候是考验与管教。杜鲁门曾经幽默地说:「如果你怕热的话,最好远避厨房。」信徒必须得胜苦难,把苦难深渊的波涛,变为赞美的旋律,这种人生才算是得胜的人生。

有位医师欧而·卡而逊,他生下来就四肢瘫痪,不能自由操纵手足的活动,也不能说话。可是他的毅力终于克服了体能上的残废,他不断挣扎,终于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的学士,现在他是有名的瘫痪症专家,正在帮助和他一样不幸的瘫痪症患者,他还曾写了一本自传,书名是——「生就是副怪相(BornThatWay )」。这是何等的英勇、坚忍。

约瑟芬·勃特勒女士和她的丈夫渡假归来,眼见小女儿在阳台上等候,看见爸爸和妈妈慢慢走过来,就不断挥手。当爸妈走近时,孩子一阵狂喜,迫不及待,身体太向前倾,终于冲过栏杆掉下去,死在父母面前。孩子欢迎双亲归来,情感何等真挚,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小小生命失去了光辉!

你想怎么办?他们不咒骂神,悲欢厄运,也不孤孤单单坐在那里伤心落泪。那位母亲决定要找一个伤痛比自己更深的人,在可能范围内帮助他!不让自己的心愈来愈痛、愈碎。从那时起,她摆脱悲愁,鼓起精神,开始更崇高的生活。这很容易做到吗?极难!在她心中,痛苦、孤寂、损失与盼望,都谱成了一曲凯歌。

——林政杰《诗的讲章》

「深渊就与深渊响应。」

只有深处才能够回答深处。凡是在浅处的,都不能够反应深处的。只有那些进入我们深处的经历,才能够应付别人深处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帮助那些正在经历洪水的人,我们自己必须先经历洪水。我们有没有受神秘密对付的历史呢?抑或我们所有的,都是众目所见的呢?我们中间许多人是浮浅的,好像只在外面生长,而没有内在的积蓄。如果我们只愿意生活在事物的表面上,我们也许能给有需要者一些帮助,但我们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却会过去。我们不能真正的应付他们实际的需要。保罗有一个保守了十四年的秘密,它那最后的揭露,带来了何等大的帮助!当我们发觉神在深处向我们说话时,这就是我们拥有了暗中的珍宝,好与在试炼日子中的人同分共享。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深渊与深渊响应。』这句话也可译作『深处与深处响应』,意思就是,所有的深处,只能因着深处的呼喊才能有所响应。浅的东西,永远摸不着深的;在外面的,也永远摸不着里面的。深处只能与深处响应。不从你的深处出来的,就不能摸着别人的深处。我如果要在属灵的事上帮助人,就必须从深处有东西出来;浮浅的发表,只能使人一时兴奋、感动,却永远摸不着人的深处。

】「深渊就与深渊回应。」

在自然界里有许多奇妙的和谐,在广大的空间就有声音互相呼应,在穹苍之下的深渊呼应上面的声音,海洋的深渊与蓝色天空的深处响应。我的心哪,请听巨大的响声在神的宇宙中到处作响。

救恩的深渊与人心的深渊响应——有时我们以为人心先发出呼声,以后神爱有回音,其实不然。神常是首先的,祂看见人心受损失望,有无限的盼待。于是神就大声呼喊,使人心的深处有回音,人总应该有所回答!

恩典的深渊与贫乏的深渊响应——基督看见我们的贫乏与渴求,祂无法人心看着我们赤身、惨状、贫穷与盲目。祂就预备金银宝石与白衣,祂要我们放弃世上的一切,到主面前领受主的丰满。要大大张口,主必充满。

代求的深渊与祈祷的深渊响应——圣灵以说不出来的叹息在我们里面唤醒我们,以神的旨意使我们肩负。

在神里面有什么样的深渊,必符合我们里面的深渊。我们的忧苦、心愿与需要无论有多深的深渊,在神里面丰富的供给也有多少,那些都在深渊之中,你有信心的水桶,放下去,井很深呢。

──迈尔《珍贵的片刻》


「我为何…时常哀痛呢?」
信徒啊,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句呢?你有没有什么理由叫你时常哀痛毫无喜乐呢?你为什么容让未来的忧虑这样摧残你呢?谁告诉你黑夜永不会变成白昼呢?谁告诉你冬日的霜雪冰雹永不会融解呢?谁告诉你今日的黑雨会越下越大呢?谁告诉你你的失望会变成绝望呢?岂不知黑夜一过就是白昼么?岂不知严冬一过就是春夏么?所以你当仰望神!——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司布真

】「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
信徒啊,让我们在主所安放我们的地位上好好站住,尽我们所能的作去。神常喜欢给我们一些试炼,因为神希望我们经过剧烈的争斗以后,能发育得更加强壮。生长在风雨之下,曾受风雨击打的树木,往往比生长在退隐的山谷下,从未受过风雨摧残的树木,扎根更深。人生也是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是生长在艰苦中的。——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选

抬头仰望!“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情绪低落沮丧的时候,诗人大卫也不例外。他在谈到自己切身的经验时,呼喊道:“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诗4211 )这是对所有气馁的人的最好提醒。
使徒行传记载了使徒保罗生命中的一段经历。他当时搭乘一艘开往罗马的船,途中遇到了猛烈的暴风,几乎所有的乘客都要被卷入大海。
但是主的使者在夜间显现,向保罗保证船上没有一人会丢掉性命。保罗相信这个信息,于是向同船的人说:“众位可以放心,我信神他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徒2725 )保罗就像诗42篇的作者一样,把主权交托给神。
尽管你可能感到害怕和气馁,但只要仰望天父,就会找到值得振奋的理由。请记住大卫的提醒:“应当仰望神”,然后与使徒保罗一同说:“我相信神!”
下次当你感到郁闷时,记得抬头仰望他!
抬起你的目光,沮丧的人!
主耶稣将会帮助你,
新的力量从他而来,
他说:“到我这里来安息!”
当你找不到出路的时候,
请抬头仰望通天的路。


──《生命隽语》

【诗四十二篇】

「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国有一个人看见天那么高,那么阔,那么大,想万一天塌下来,岂不是无可逃避,活活给它压死吗?这样的思想在他脑子里,以致终日心中不安,愁眉不展,甚至不想食,不能睡,好像生了大病一样。朋友看见他这样子,很为他担心,就劝告他说:先生请不要为这件事太过忧伤,自古以来都没有听到天会塌下来,你何必自寻烦恼呢!

可是,那人不但不听劝告,反而驳他们说:如果「天」是一件东西,高高的吊在上面,吊久了不是有一天会塌下来吗?如果「天」是空的,而太阳、月亮和星星就没有地方靠,这样,日月星不是要掉下来吗?总之,不论是天塌下来,日月星掉下来,我们人岂不是活活被它压死了吗?

杞人忧天,我们笑他没有信心、无知。如果不信神的存在,也是愚昧无知。朱熹说:「风起作雨,震雷闪电,花生花结,非有神而何?自不察耳。」可见,天不会塌下来,日月星不会掉下来,仍因神的存在与管理。

——林政杰《诗的讲章》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