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十二篇诗题可拉后裔】
诗第四十二篇,第四十四至四十九篇,第八十四至八十五篇,第八十七至八十八篇都包括了「可拉后裔」一语。可拉最初在中出现,作为利未各家的首领之一。历代志上二十四至二十六章讨论圣殿的体制时,将可拉族列为「守门的」人。按照他们亦参与赞美耶和华,这可能是诗的祭仪诗集提到他们的原因。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诗人所用的比喻是“鹿”在长期的干旱中切慕能得到溪水。
――《诗雷氏研读本》
《诗》卷二以本篇排首,与卷一的明显不同处是原文卷一多称神为Yehweh(耶和华 ),卷二多称神为Elohim(神或上帝 )。《和合本》译文也忠实反映了这个特点。本篇分为二段:1至5节为首段,6~11节为二段,四十三篇为第三段。每段均以副歌“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作结。
第一段描写诗人远离圣城,受人讥笑的苦况,渴望有神同在。第二段历述在异地为神所弃,几至于死的痛苦,但仍坚决仰望神。第三段是祈求神拯救的祷告,本着信心赞美神。
――《启导本诗注释》
“溪水”一年到头长流不息,鹿遇干旱四处寻觅水源,维持生存。神为永活泉源,诗人流亡在外,分外渴慕神。
――《启导本诗注释》
神啊: 第一句真实表达诗人的心境,他切切寻找神,胸中虽有千言万语,却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切慕”,以肉身的饥渴表达对神的切切思慕,使意境更形象化。
――《圣经精读本》
【鹿/心】
现存好几个主前八世纪和七世纪的印章上,都刻了母鹿漫步(寻觅水源? )的场面。基珥提出这个艺术题材如此流行,可能和这篇诗所用的象喻有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诗人的苦况:他落在一个痛苦的光景里(可能是被放逐 ),为人讥笑,心中渴望神的同在。当他记起以前在圣殿守节时的欢乐,更叫他悲上加悲。
――《串珠圣经注释》
神是切慕之心的力量。事实上两首诗是彼此相通的一首诗。证据:42篇有标题,43篇没有标题;两首诗的结语都是“我的心哪……是我的神”。关于作者,关键在于如何解释标题。标题中有“可拉后裔的训诲诗”,大部分圣经学者认为所有格“……的”不一定意味作者,且“后裔”原文是复数形态,如此看,标题可能指利未支派的子孙、管理圣殿的可拉家族保藏了本诗。大多数学者认为本诗是大卫所写,遭受儿子叛乱之际,呼求神的拯救。根据结语分成三部分:①遭到仇敌讥诮,以切慕之心呼求神(42:1-5);②向神陈明所受的苦痛(42:6-11);③经历信仰的怀疑和苦恼后,再次更新信仰,确信主必帮助,身处患难却刚强、称颂神(43:1-5)。
――《圣经精读本》
诗人仿佛处于被全世界抛弃的悲惨境地,切切寻求、呼告神的诗人,如同切慕溪水的小鹿。诗人陈明自己的生命仅剩眼泪,回顾往昔美好的信仰生活。
――《圣经精读本》
那讲求对称的诗歌:「如鹿切慕清凉小溪」,加上一句形容:「因受追赶,热气难当」。但是诗人心目中所想的,似乎是由干旱带来的缓慢痛苦,这情景描写得极其凄凉,草场枯干,动物晕眩、气绝。诗人灵里长期的苦痛,可由第2节的哀声几时?看出,他荒芜的光景则可由外人的讥刺在那里呢?(3节 )显明。在人面前他很容易受攻击,因为他已经声明自己的信仰;当神的道路难以测度时,他就会遭讥笑。在他内心中,他也容易受伤,因为他所渴慕的乃是神;其余事物都不能满足他:请注意第1b节与第2节的重复语。这只「受击打的鹿」不像骆驼,惯于住在沙漠,能自给自足。他曾选择饥渴慕义的人所得到的祝福,而不轻易自欺说:「你已经饱足了。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几时得朝见神呢?」
对诗人来说,生活中不可以没有神,他所仰望的神是永活的,不象异邦的偶像,泥塑木雕,没有生命。他渴望回到故土,在圣殿中侍奉。
――《启导本诗注释》
「永生」:应作「永活」,耶和华永远真实地活着,不像那些没有生命、由人手所造出来的偶像。
「朝见神」:到圣殿敬拜神。
――《串珠圣经注释》
永生神: 诗人有力地申明,虽然目前处于患难,但神没有惨败或死去。人确信永生之神,就必靠着神的永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至完全灭亡。几时得朝见神呢: 诗人回顾昔日在耶路撒冷圣所敬拜神的喜乐之情。
――《圣经精读本》
【心】
在希伯来语旧约中,译作「灵魂」(NIV 和合本「心」 )的字眼是内弗什\b0 (nephesh )。这字所指的是「自我」或「活物」,直译神「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 他就成了活着的内弗什」 ),但不是新约中的「永生灵魂」。因此,圣经并没有暗示内弗什在人死后仍然存活。这字与亚喀得语的纳帕舒(napass%u )有关联,后者所指的是颈项或喉咙,引伸解作气息。在希伯来用法中,身体和生命活力并没有分别。因此,在等经文中,内弗什是指「性命」。像这首哀悼诗歌般「将灵魂倒出」,,能够耗尽身体的精力或生命力。按照埃及的想法,使人有生命的活力是「巴」(ba ),并且将之描绘成有人脸面的鸟。「巴」在人死时与身体分离,并被视为永恒不死的。但其所在却是天上,不是尸体所前往的冥界。埃及文学中有一篇名叫《人和他「巴」的争论》的著作,讨论自杀的可行性。与「巴」相对的「卡」(ka )则比较像是人死之后留下的影儿。「卡」住在死者的安葬肖像中,享用献给死者的供奉,因此,比较接近死者亡魂的概念。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个灵魂称为「埃坦穆」(et]emmu ),并且需要供献来安抚。学者经常视之为鬼魂。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想法中,「札基库」(zaqiqu )是人的另一个部分,似乎与灵魂最为接近。「札基库」和「埃坦穆」一样,在人死后依然存活,但文献之中甚少讨论。在以色列的用语中,死者的灵称为「伊罗兴」(elohim )。圣经用这个字来描述撒母耳的灵魂。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那里呢?”」
“以眼泪当饮食”乃形容痛苦之深,终日以泪洗面。与神为敌的人看见信神的人受苦,总会讥笑,问他所信的神在哪里,不是神不关怀他,便是并不存在。
――《启导本诗注释》
「你的神在那里呢」:仇敌讥笑诗人,认为他的神其实不存在;不然,为甚么让他受苦呢。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神在哪里呢: 在信仰上污辱承受痛苦的义人,其实是对神的亵渎。因义人是神的百姓,神是义人之主。永生之神必彰显公义。
――《圣经精读本》
【】「我从前与众人同往,用欢呼称赞的声音,领他们到神的殿里,大家守节。我追想这些事,我的心极其悲伤。」
诗人缅怀旧日在圣殿中守节的欢乐,不觉悲从中来。“领他们到神的殿”一语说明作者是负有侍奉责任的人。
――《启导本诗注释》
我的心极其悲伤: 不信者亵渎信仰和神的存在,信徒必感到极度愤怒与悲伤。对于基督徒,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切切寻求神。
――《圣经精读本》
回想过去怎样和大家一起崇拜神,而现在又是如何的寂寞,就难免心中会悲伤。思想过去怎样踊跃崇拜耶和华,现在却心中渴慕与他亲近。这样表示渴慕见他,就是希望神再赐大复兴。在神面前倾心吐意,渴望神再赐恩,再赐机会,在他面前和大家一同欢喜快乐。有许多基督徒从来没有经过一次正式的大复兴。但是那些经过的人,屡次说到是不能忘记的经验。他们经过了一次,知道真复兴快乐的味道。总是心中切切盼望神再赐大复兴。
── 包忠杰《诗注解》
【节期游行】
这一类的游行甚少在圣经中提及,但本节所提的大概与所述的节日庆典同类。该处经文所述的游行是由祭司率领,随同的人包括了歌唱者、弦乐手,以及其他乐师,一同前往耶路撒冷圣殿的入口。所述的也是节日的游行,参加者手执树枝,跳舞直「到坛角那里」(参看该处经文的注释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
“忧闷”。失望。“烦躁”。不安。也见于第6、11节。
――《诗雷氏研读本》
这是第一段的副歌。作者责备自己为什么灰心,不本着信心赞美神,因祂是人的帮助。本节下半可译为:“应当仰望神,还要赞美祂,祂是我的救主、我的神”。“笑脸”有鼓励、支持、拯救之意。
――《启导本诗注释》
我的心哪: 诗人将自己的心冠以第二人称,清楚表明:虽然心在忧愁,然而,真正的自我却始终坚立于信仰之上。应当仰望神: 诗人回顾往日神惊人的帮助,确信神必帮他度过难关,决志更加切慕神。诗人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仰望神的信仰智慧。还要称赞: 在痛苦中依然能称颂神,因诗人坚信耶和华是永生之神,必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惟有圣徒才能知晓的尊贵秘密。
――《圣经精读本》
【】「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里面忧闷,所以我从约旦地、从黑门岭、从米萨山纪念你。」
“黑门岭”。延绵二十英里(32公里 )的黑门山脉,位于加利利海东北四十英里(64公里 )。“米萨山”。大概在邻近的地带,但确实地点不详。
――《诗雷氏研读本》
诗人流亡在外,可能住在约但河上游黑门岭的米萨山中。有人认为本节的“从”字应作“远离”。约但地指以色列人所居住的迦南;黑门岭为北方的界山,立在其上可远眺以色列全境;而米萨山其实指锡安山,因为高,所以可以相比。
――《启导本诗注释》
「约但地」:指约但河丛源之地。
「黑门岭」:位于以列北部。
「米萨山」:是黑门山的一个支岭;人登黑门岭,可遥见以色列全境。
――《串珠圣经注释》
约但地: 与“黑门岭”同为地名,指约但东边地区。当年,大卫为躲避押沙龙的叛乱,似乎逃到此地。米萨山: 黑门岭诸峰之一。我们当效法诗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借着纪念主获取勇气和力量。
――《圣经精读本》
心中忧闷的时候,纪念耶和华显大能拯救的日子,就能叫信心坚固。心中回想神过去怎样听了祷告,便可以满心盼望神将来也必垂听。
── 包忠杰《诗注解》
【黑门岭】
诗人的地理视角似是由笼统的「约但地」,转到具体的「黑门岭」。一般看法认为前利巴嫩山脉是以色列控制范围的北界,黑门山是山脉中最高的山峰,海拔超过九千呎。考古学家在黑门山的山坡上,发现了二十多个庙宇的遗址。这可能与初民以为崇拜神明要在高处(「邱坛」 )进行的信念有关。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米萨山】
此地的确实位置不明。地名是「小山」的意思,因此,可能是指黑门山脉中的某个山头。但这得视作者的地理视角和作诗的用意而定。诗人颇有可能是将黑门形容为「小山」,因为它在圣洁程度方面,远不及耶和华的圣山锡安。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黑门岭是甚么样的山?】
黑门指的是黑门岭。米萨的意思是小,所以米萨山可能是在该山区中比较小的山。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诗人继续描写苦况:他是一个被充军的人,在迦南地的极北流浪,遭遇一些他没有说明的困难,加上敌人的辱骂和讽嘲,叫他十分哀痛。
――《串珠圣经注释》
灵里的苦斗。进一步展开信仰使苦难升华。叙述诗人遇到难关、极度受挫,也表达诗人靠着神的帮助,必能走出险境。信徒坚信神的恩典最后必得胜,不论身处何种患难、逆境,都会得到不屈不挠的勇气。
――《圣经精读本》
这是一则完全不同的比喻。看到周围陌生的景色,诗人的心陷入了烦乱,在此,约但河距离其发源地黑门岭的山坡不远,河水冲过大块的鹅卵石,形成瀑布。水声隆隆、波涛四溅的情景,似乎回荡在第7节中:t#ho^m-~el-t#ho^m qo^re{~ l#qo^ls]inno^re&k[a;而这几个字中的头一个(深渊 ),有相当恐怖的背景,即。
这幅图画震撼人的景象为:他没有立足之点,浪涛一阵一阵淹没他。约拿在深海中正是用这样的话形容自己。
然而他的信心不住自我肯定。第6a节,我记念?,是较「我追想这些事」(4节 )的乡愁,又往前了一步;那些事已经无法再追回,不像神仍可抓住。同时,他视深水为?的瀑布,?的波浪,?的洪涛。最值得注意的是,第8节非常肯定神的同在,虽然第9、10节因祂的「缺席」而深感受伤(参第5节的注释 )。压力并没有减轻,但情绪却有了坚强的信念为支柱。因此第8节和第3节提到昼……和夜……时,感受截然不同。
此段三组迭句相遇,将全诗融合在一起:第9b节与下相扣;第10b节与b相同;第11节则与呼应。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回应,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
“深渊就与深渊响应”。约但河上游的涨潮与奔流,阐明作者满心的悲伤和忧闷。
――《诗雷氏研读本》
从上游的水库(“深渊” )流出的瀑布泻入溪河,流入大海(“深渊” ),是约但河的写照;也用以形容从神水库中奔流而出的水,如“波浪洪涛”,将诗人淹没。他认为神容许这些痛苦临到他,是神忘记了和丢弃了他的结果。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用瀑布和波浪比喻所受的痛苦。
――《串珠圣经注释》
波涛或海浪的击打带着巨大力量,往往象征淹没圣徒的邪恶势力。即靠软弱的人,不能对付的巨大的属世势力,,犹13 )。
――《圣经精读本》
【】「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神。」
诗人仍旧没有放弃对神的盼望,他要唱歌赞美、祷告祈求。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回忆他过去如何向神祈祷。虽然诗人经历这样惨痛的苦楚,他仍然对神存着盼望。(5- 11 )。
――《串珠圣经注释》
白昼……黑夜: 神白日守护圣徒,圣徒彻夜切慕神,两种彼此相交的意愿营造前呼后应的和谐。
――《圣经精读本》
【】「我要对神我的盘石说:“你为何忘记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
诗人受苦,几乎要死;敌人幸灾乐祸,反取笑他。
――《启导本诗注释》
【】
即使人遗忘神,神却常常纪念人,从不忘却(27:10,。正因诗人确信神必不忘记自己,所以即使身陷困境,诗人依然坚信神的信实,忍耐仇敌诽谤、默然不语,将自己全然交托给神。
――《圣经精读本》
【】「我的敌人辱骂我,好像打碎我的骨头,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
这是第二段的副歌;看注。
――《启导本诗注释》
本诗的结语。诗人在极度痛苦中,仍然对自己的灵魂说:不可只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通过诗人的信仰再次领悟,只有神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41- 42篇 )】
141篇里,诗人在病中怎样仰望神?
2诗人所要求的「报复」(41:10)是什么?基督徒对仇敌应否「以牙还牙」呢?。
3诗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参42:1-3。
4神似乎远离诗人,并使他成了仇敌的笑柄(42:3),但他仍然怎样对神?
5「顺境使人容易离开神,逆境使人寻求神」,你同意这话么?。
──《串珠圣经注释》
【诗四二;四三】
这两篇构成一首单一、悲伤而美丽的诗歌。作者被放逐到巴勒斯坦遥远的北方,渴望能够返回耶路撒冷的圣殿。他首先表达对神的渴望,跟透露其深深的忧闷,祈求他可以回国。“训诲诗”。参看诗第三十二篇的脚注。诗中有十二首诗(四二~注明是“可拉”后裔的作品,他们是圣殿诗班里的歌者。
――《诗雷氏研读本》
本篇和四十三篇虽一向以各自独立的两首诗刊在卷二中,但在结构和主题上应该为同一首求告诗,后来为了礼仪程序或其他理由而分成两首。这可从几点看出:1,二诗的副歌一样,;2,四十三篇无题注( 整卷书只有四十三和七十一两篇没有题注,可见四十二篇的题注包括了四十三篇;3,思想和用词都相似。
写诗的背景难确定,诗人很可能因战争的缘故被逐离开耶城,流亡以色列北边靠近黑门山的地方,也可能是一位被掳异邦的可拉后裔,原在圣殿中侍奉,。
――《启导本诗注释》
这两篇原为一首祈祷诗:分为三部分,每部皆用相同的副歌结尾(42:5-,43:5)。这首祈祷诗今分为两篇,可能是由于礼仪程序上的需要。
――《串珠圣经注释》
【诗四十二至四十九篇 可拉后裔的诗?是──】
诗第42-49篇是可拉的后代写的。可拉是利未人,因领导了一次对摩西的反叛,被神除灭了,但他的后裔仍然对神忠心并继续在神的殿中事奉。大卫任命可拉族作诗班领班,他们在圣殿中继续作了数世纪的乐师。
――《灵修版圣经注释》
【 要到几时,我才会像诗人一样,打从心底说出主啊,我渴想你?要到几时?】
就像鹿的生命要依靠水一样,我们的生命要依靠神。那些寻求神和渴望明白神的人,就会找到永恒的生命。这位诗人感到同神分开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靠的是神,所以在恢复同神的关系之前,他无法安歇。
――《灵修版圣经注释》
【】
【渴想神】笔者曾于彰化培元中学担任校牧,曾有一次彰化县放风筝比赛,与同学共制作一只大长龙风筝,放得高而荣获「精神奖」。
提起放风筝,曾有一小故事:
某日有一位大学教授在公园散步,他看见一个孩童正在放风筝,风筝高入云霄,被云彩所遮盖,完全看不见,可是孩子却兴趣盎然,牢牢地抓住绳子。教授问他:「喂!小朋友,你在作什么?」「放风筝!」他回答。「那里有什么风筝?它在那儿,你指给我看看!」孩童又说:「它在上面,在云里,虽然看不见它,可是我知道它在上面,因为我感到它的一股力量正拉着我。」教授对孩童的话毫不在意,也不置疑,不动摇,觉得这不是一个需争辩的问题,因为有线与拉力存在的直接联系的信心,并非眼见。
对于眼见的人,我们不必去证明神是否存在,重要的是借着代祷,使他们确切感觉到「他的一股力量在拉着」。这种活生生的信仰,基督徒的信仰才能发出潜在的功能,使哭泣变为喜乐,绝望变为希望,并向希望目标奔跑,跌倒再站起来,成为刚强,充满活力的基督徒。
——林政杰《诗的讲章》
「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
枯旱遍地,是很可怕的景象。神的恩雨止住,甘露不降,不但人没法耕作生活,地上的兽也顺着本能,去寻找水源。
人离开神的恩典,也是如此。没有甚么可以满足心灵深处的干渴,发出干涩的呼声: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
我几时得朝见神呢?回想从前曾经亲近神,还曾是众人的属灵领袖;但因为心被世界吸引,渐渐远离神,被掳远离神的圣山。
回想从前,在神丰盛的恩典中,好像从长年积雪的黑门山峰,流下清冽的水,倾注入约但河里,涌流滋润遍地,所到之处,植物茂密向荣。人得着神的丰富慈爱,也像河水一样,载着恩典,输送到远处,使人得益,多结果子荣耀神。
这美好的光景,都随着昨天逝去了;现在成了溪水流干的河道。所剩下的,只有眼睛是流泪的泉源,昼夜哭泣,悲伤。
敌人看到他沦落的地步,辱骂他,讥笑他说:“你的神在哪里呢?”显然的,人有神的同在,别人可以看得出来,有实在的见证;失去神恩典的滋润,枯干的景况,也难以逃过世人的眼睛。没有正常的人,随便对待能烧灭的烈火,凶猛的狮子。非利士人把参孙牵来戏耍,是因为他们确实知道,以色列的勇士,已经今非昔比,不能够再对他们有甚么伤害;他看到你失去了神的同在,莫怪他敢于这样戏笑你。忿怒,争辩,喊口号,发明些新名词,新方法,都无济于事;烦躁,忧闷,流泪,都不能换取敌人的仁慈。
在这样的境地,才会真的渴想神,从催眠性的宗教仪式中醒来;不要再想恢复守节期的热闹,欢呼吵闹的热烈表现。要承认神离开我了,要认真的寻找祂。只有当你悔改认罪,除去罪的阻隔,使你能亲近神;转过身来,就会发现,原来神离你并不远,祂在等候向你施恩。
诗人醒悟了。不要让心的感情支配你;要向心说话,要向神说话。“应当仰望神,因为我还要称赞祂。祂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慈爱的神,要拭去你的泪痕,使你的脸发光。── 于中旻《诗笺记》
【 未能与众人同敬拜神,心极其悲伤;我们对神,可有诗人的心怀?】
这首诗的作者非常悲伤,因为他被逐出耶路撒冷以外很远的地方去,无法在神的殿中敬拜神。在这段神设定的节日里,全国都要记住神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以色列的各种节日在利未记第23章的图表中有解释。
――《灵修版圣经注释》
【为何烦燥「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燥,应当仰望神。」】
我们外面的环境是常有改变的,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心境,即使环境没有改变,心情也会常有起伏波动,以及各种的感觉,忧闷和烦燥,就是其中的一种,不但常见也很有害,心一忧闷,就失去安息、力量、追求、盼望,以至灵性软弱,黑暗下沉,甚至更落到灰心,丧志的地步。心里为什么忧闷呢?
环境的变迁,不幸的遭遇,前途的阻拦,亲朋的离散,都可能使心中忧闷,而属灵的挫折,工作的压抑,似乎祷告无效,被神丢弃,都能使心烦燥。此外,还有撒但的攻击,世俗的烦扰,肉体的软弱等,也都能使心中失去宁静,喜乐,和谐,心中忧闷烦燥怎么办呢?
自己简直无力改正,借用其他方法,或转向其他方面求安慰,快乐,以解除忧闷,结果会适得其反,情况会更坏,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仰望神,看见祂的笑脸帮助,知道祂没有丢弃,祂的爱没有改变,祂向我们的意念是好的,就是我们所有不幸的遭遇,环境的艰难,也都有祂的恩典和美意,祂愿意对别的事物都失望,可以来仰望祂,别的都被剥夺,只剩下神自己。这样,我们才可以脱离狭窄,渺小的境地,脱离受造之物,而转向创造之主,脱离死的对象,有限的目标,能够转向神,信靠顺服神,心境就会改正了。
──《每日天粮》
【 困境中解开郁闷捆锁的法宝是仰望神,请神触摸我的经历──我会吗?还是独自坚持?】
抑郁是一种常有的情绪。抑郁的解药是静思神向百姓所施的仁爱。这将除去你心灵现有的忧郁状态,并给你进一步的希望。静思将使你的思想集中在神帮助你的能力上,而不是你的自助的能力上。你若感到忧郁,可充分利用这位诗人的抗抑郁剂。
――《灵修版圣经注释》
【前瞻的信仰】
美国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敬虔爱主,守寡多年,儿子在越战中阵亡,自己一人孤苦伶仃,半身不遂,整日坐在轮椅上。照人看来她是一位可怜人,终日必定怨天尤人,但她却具有一股锐气,生活充满和善、沈静、笑容,满有人情味。每主日必到教堂,风雨不移,忠心事主。她经过了忧患瀑布的考验,唱出了生命的凯歌,苦难迫使她与主更亲近。
苦难的瀑布是身体上一种震惊,使人忽觉麻木,造成肉体上的疼痛与细胞的分裂。据云当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金路德被抢杀之时,他所寄居的那座车房旅社的太太,因恐惧过度而昏迷了好久。当肯尼迪总统被谋杀的消息一传开,全美国被忧愁的波浪所笼罩,不少人甚至病倒。在殡仪馆中,我们经常听见寡妇的哀怨悲叹说:「你为何甘心先我而去,放下成羣儿女,谁将抚养呢?」在离婚法庭上也可常听见妇女的愤怒声:「你这不要脸的负心汉,看见我年老色衰就想丢弃我。」安慰这种痛心的人,就是让他们温习基督复活的真理,讲解永生与灵魂不灭的教训,宣读一些安慰的诗。
苦难的深渊有时候是考验与管教。杜鲁门曾经幽默地说:「如果你怕热的话,最好远避厨房。」信徒必须得胜苦难,把苦难深渊的波涛,变为赞美的旋律,这种人生才算是得胜的人生。
有位医师欧而·卡而逊,他生下来就四肢瘫痪,不能自由操纵手足的活动,也不能说话。可是他的毅力终于克服了体能上的残废,他不断挣扎,终于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的学士,现在他是有名的瘫痪症专家,正在帮助和他一样不幸的瘫痪症患者,他还曾写了一本自传,书名是——「生就是副怪相(BornThatWay )」。这是何等的英勇、坚忍。
约瑟芬·勃特勒女士和她的丈夫渡假归来,眼见小女儿在阳台上等候,看见爸爸和妈妈慢慢走过来,就不断挥手。当爸妈走近时,孩子一阵狂喜,迫不及待,身体太向前倾,终于冲过栏杆掉下去,死在父母面前。孩子欢迎双亲归来,情感何等真挚,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小小生命失去了光辉!
你想怎么办?他们不咒骂神,悲欢厄运,也不孤孤单单坐在那里伤心落泪。那位母亲决定要找一个伤痛比自己更深的人,在可能范围内帮助他!不让自己的心愈来愈痛、愈碎。从那时起,她摆脱悲愁,鼓起精神,开始更崇高的生活。这很容易做到吗?极难!在她心中,痛苦、孤寂、损失与盼望,都谱成了一曲凯歌。
——林政杰《诗的讲章》
【】
「深渊就与深渊响应。」
只有深处才能够回答深处。凡是在浅处的,都不能够反应深处的。只有那些进入我们深处的经历,才能够应付别人深处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帮助那些正在经历洪水的人,我们自己必须先经历洪水。我们有没有受神秘密对付的历史呢?抑或我们所有的,都是众目所见的呢?我们中间许多人是浮浅的,好像只在外面生长,而没有内在的积蓄。如果我们只愿意生活在事物的表面上,我们也许能给有需要者一些帮助,但我们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却会过去。我们不能真正的应付他们实际的需要。保罗有一个保守了十四年的秘密,它那最后的揭露,带来了何等大的帮助!当我们发觉神在深处向我们说话时,这就是我们拥有了暗中的珍宝,好与在试炼日子中的人同分共享。
——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
『深渊与深渊响应。』这句话也可译作『深处与深处响应』,意思就是,所有的深处,只能因着深处的呼喊才能有所响应。浅的东西,永远摸不着深的;在外面的,也永远摸不着里面的。深处只能与深处响应。不从你的深处出来的,就不能摸着别人的深处。我如果要在属灵的事上帮助人,就必须从深处有东西出来;浮浅的发表,只能使人一时兴奋、感动,却永远摸不着人的深处。
【】「深渊就与深渊回应。」
在自然界里有许多奇妙的和谐,在广大的空间就有声音互相呼应,在穹苍之下的深渊呼应上面的声音,海洋的深渊与蓝色天空的深处响应。我的心哪,请听巨大的响声在神的宇宙中到处作响。
救恩的深渊与人心的深渊响应——有时我们以为人心先发出呼声,以后神爱有回音,其实不然。神常是首先的,祂看见人心受损失望,有无限的盼待。于是神就大声呼喊,使人心的深处有回音,人总应该有所回答!
恩典的深渊与贫乏的深渊响应——基督看见我们的贫乏与渴求,祂无法人心看着我们赤身、惨状、贫穷与盲目。祂就预备金银宝石与白衣,祂要我们放弃世上的一切,到主面前领受主的丰满。要大大张口,主必充满。
代求的深渊与祈祷的深渊响应——圣灵以说不出来的叹息在我们里面唤醒我们,以神的旨意使我们肩负。
在神里面有什么样的深渊,必符合我们里面的深渊。我们的忧苦、心愿与需要无论有多深的深渊,在神里面丰富的供给也有多少,那些都在深渊之中,你有信心的水桶,放下去,井很深呢。
──迈尔《珍贵的片刻》
【】
「我为何…时常哀痛呢?」
信徒啊,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句呢?你有没有什么理由叫你时常哀痛毫无喜乐呢?你为什么容让未来的忧虑这样摧残你呢?谁告诉你黑夜永不会变成白昼呢?谁告诉你冬日的霜雪冰雹永不会融解呢?谁告诉你今日的黑雨会越下越大呢?谁告诉你你的失望会变成绝望呢?岂不知黑夜一过就是白昼么?岂不知严冬一过就是春夏么?所以你当仰望神!——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司布真
【】「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
信徒啊,让我们在主所安放我们的地位上好好站住,尽我们所能的作去。神常喜欢给我们一些试炼,因为神希望我们经过剧烈的争斗以后,能发育得更加强壮。生长在风雨之下,曾受风雨击打的树木,往往比生长在退隐的山谷下,从未受过风雨摧残的树木,扎根更深。人生也是这样。伟大的人物都是生长在艰苦中的。——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选【抬头仰望!“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情绪低落沮丧的时候,诗人大卫也不例外。他在谈到自己切身的经验时,呼喊道:“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诗4211 )这是对所有气馁的人的最好提醒。
使徒行传记载了使徒保罗生命中的一段经历。他当时搭乘一艘开往罗马的船,途中遇到了猛烈的暴风,几乎所有的乘客都要被卷入大海。
但是主的使者在夜间显现,向保罗保证船上没有一人会丢掉性命。保罗相信这个信息,于是向同船的人说:“众位可以放心,我信神他怎样对我说,事情也要怎样成就。”(徒2725 )保罗就像诗42篇的作者一样,把主权交托给神。
尽管你可能感到害怕和气馁,但只要仰望天父,就会找到值得振奋的理由。请记住大卫的提醒:“应当仰望神”,然后与使徒保罗一同说:“我相信神!”
下次当你感到郁闷时,记得抬头仰望他!
抬起你的目光,沮丧的人!
主耶稣将会帮助你,
新的力量从他而来,
他说:“到我这里来安息!”
当你找不到出路的时候,
请抬头仰望通天的路。
──《生命隽语》
【诗四十二篇】
「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国有一个人看见天那么高,那么阔,那么大,想万一天塌下来,岂不是无可逃避,活活给它压死吗?这样的思想在他脑子里,以致终日心中不安,愁眉不展,甚至不想食,不能睡,好像生了大病一样。朋友看见他这样子,很为他担心,就劝告他说:先生请不要为这件事太过忧伤,自古以来都没有听到天会塌下来,你何必自寻烦恼呢!
可是,那人不但不听劝告,反而驳他们说:如果「天」是一件东西,高高的吊在上面,吊久了不是有一天会塌下来吗?如果「天」是空的,而太阳、月亮和星星就没有地方靠,这样,日月星不是要掉下来吗?总之,不论是天塌下来,日月星掉下来,我们人岂不是活活被它压死了吗?
杞人忧天,我们笑他没有信心、无知。如果不信神的存在,也是愚昧无知。朱熹说:「风起作雨,震雷闪电,花生花结,非有神而何?自不察耳。」可见,天不会塌下来,日月星不会掉下来,仍因神的存在与管理。
——林政杰《诗的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