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919293949596979899100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
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创世记
出埃及记
利未记
民数记
申命记
约书亚记
士师记
路得记
撒上
撒母耳记上
撒下
撒母耳记下
王上
列王纪上
王下
列王纪下
代上
历代志上
代下
历代志下
以斯拉记
尼希米记
以斯帖记
约伯记
诗篇
箴言
传道书
雅歌
以赛亚书
耶利米书
耶利米哀歌
以西结书
但以理书
何西阿书
约珥书
阿摩司书
俄巴底亚书
约拿书
弥迦书
鸿
那鸿书
哈巴谷书
西番雅书
哈该书
撒迦利亚书
玛拉基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使徒行传
罗马书
林前
哥林多前书
林后
哥林多后书
加拉太书
以弗所书
腓立比书
西
歌罗西书
帖前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后
帖撒罗尼迦后书
提前
提摩太前书
提后
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
腓利门书
希伯来书
雅各书
彼前
彼得前书
彼后
彼得后书
约一
约翰壹书
约二
约翰贰书
约三
约翰叁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导读:诗篇 第88章


圣经综合解读

1「(可拉后裔的诗歌,就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训诲诗,交与伶长。调用麻哈拉利暗俄。)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祢面前呼吁。」

2「愿我的祷告达到祢面前;求祢侧耳听我的呼求!」

「以斯拉人希幔」())是哥辖族诗班的领袖())。
诗人可能染有大麻风,与世隔绝()),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在地上已经毫无希望。但他在痛苦的深处,仍然坚信神是「拯救我的神」()),所以昼夜在神面前呼吁。
本篇是诗篇中最「黑暗」(、、))的一篇,诗人忧伤、孤单,反复提到死亡()),呼求一声比一声强烈());但却得不到回应、听不到解释,除了第1节,没有一点亮光。圣灵却把这样一篇「绝望之诗」摆在诗篇里,要让它成为绝望之人的帮助。因为本篇能让「心里满了患难」())的人看到:圣经里还有人的情绪比我们更低落,甚至被神「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

3「因为我心里满了患难;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4「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无力(或译:没有帮助)的人一样。」

5「我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他们是祢不再记念的,与祢隔绝了。」

「无力的人」()),指死人。
「我被丢在死人中」()),原文是「我被释放在死人中」,意思是痛苦到一个程度,只有死亡才能得着自由。
「与祢隔绝了」()),原文是「与祢的手隔绝了」
3-9节所描述的痛苦,已经到了人间痛苦的极致,诗人甚至觉得神完全「不再记念」())自己,任由自己在挣扎,处境好像约伯一样。

6「祢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

7「祢的忿怒重压我身;祢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细拉)」

有时我们被神带到一个境地,好像被神放在「极深的坑里」())。但坑中的经历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当我们从坑中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见证神的救恩:「祂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磐石上,使我脚步稳当」())。即使是「在黑暗地方,在深处」()),神一样能造就我们,因为「黑暗和光明,在祢看都是一样」())。
神的儿女所经受的苦难,不管是管教的「忿怒」())、还是试炼的「波浪」()),都是为了除去我们生命中的杂质,把我们的生命炼成精金。
上图:一群贝都因人和他们的骆驼在多坍遗址(Tel Dothan)的一个坑旁边,这可能就是约瑟被扔进去的坑,摄于1900年。多坍谷有很多这样的坑,用来储水饮牛羊。

8「祢把我所认识的隔在远处,使我为他们所憎恶;我被拘困,不得出来。」

9「我的眼睛因困苦而干瘪。耶和华啊,我天天求告祢,向祢举手。」

「所认识的」())指好友或亲属。神把诗人带到约伯一样的地步,亲朋好友都离开他,唯有神是他唯一的倚靠和盼望。
我们若和保罗一样经历「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也会和保罗一样经历「惟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因为难处能让我们与神的关系更加亲密,「天天求告祢,向祢举手」())。

10「祢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吗?难道阴魂还能起来称赞祢吗?(细拉)」

11「岂能在坟墓里述说祢的慈爱吗?岂能在灭亡中述说祢的信实吗?」

12「祢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吗?祢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吗?」

「幽暗、忘记之地」())指阴间。
诗人所遭受的患难如此痛苦,根本看不到出路,以致他无法理解:痛苦和死亡怎么能彰显神的荣耀())?怎么能见证神的「慈爱、信实」())和「奇事、公义」())?这也是今天许多信徒的感受,但圣灵让我们在这里看见:行走天路的先辈们早已预先尝过了。

13「耶和华啊,我呼求祢;我早晨的祷告要达到祢面前。」

14「耶和华啊,祢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

15「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我受祢的惊恐,甚至慌张。」

16「祢的烈怒漫过我身;祢的惊吓把我剪除。」

17「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一齐都来围困我。」

18「祢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

「甚至慌张」()),原文是「困惑的、无所适从的」。
诗人在神面前迫切祷告()),不断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他的痛苦是如此之深,「终日如水环绕」()),以致他满腹狐疑,觉得神「丢弃我、掩面不顾我」()),所以让自己遭受长期的痛苦、惊恐和困惑())。
本诗原文以「黑暗」())结束,答案、希望或转机都没有出现())。但即使在看不到安慰和出路的时候,诗人仍然抓紧神,因为他在难处背后看到神管理的手,是「祢的烈怒」、「祢的惊吓」())、是「祢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既然是「拯救我的神」())在掌管一切,他就只管「情词迫切地直求」()),因为「现在有云遮蔽,人不得见穹苍的光亮;但风吹过,天又发晴」()),「神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
圣灵把这样一篇极端悲愁、绝望的诗摆在这里,没有由悲转喜、走出死荫幽谷的美好结局,好让我们看到:

每个信徒都有可能和这位诗人一样经历无法除去的痛苦,所以才需要「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如果信徒只是为了解决今生的难处、得着今生的福气而信神,正好应了撒但的控告:「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
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并不特殊,人生各种最难的光景,行走天路的先辈们都经历过、也都走出来了。因为他们「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我们所当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在神面前倾述、自省、等候,直到「金光出于北方」())。因此,当我们读了八十八篇之后,一定要继续读八十九篇。

--圣经综合解读 ©版权所有

每日研经注释

一位存在主义者不快乐的呼喊

要明白这篇诗,关键在第五节中,在那处,我们读到:我被丢在死人中。在这篇诗,我们看到的思想和认信,今天我们可称之为一位基督徒的存在主义。

标准修订本并没有正确翻译这个词,只将这个词译作丢弃。古老的钦定本正确地将它译作‘毫无拘束’。除此以外,要理解死人这个名词,也不单是指肉体的死亡,正如耶稣依据旧约圣经的用法使用它时宣告说:‘让死人去埋葬死人。’

有人这样说,诗人乃是一位迦南的信道者。他加入了立约的子民中,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明白成为立约的子民须承担的是甚么,因为在神的约中,人是与神和他的邻居连结在一起的,他个人主义的基本自由却会失去。

现代的存在主义者,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他能自主,且是自己生命和活动的能力库。他可能仍然相信神,但是他拒绝行走旧约圣经所定下通向神的道路,拒绝成为立约群体中的成员。他所面对的危险,就是运用他人性的自由,将自己从他相信可能存在的神那处释放出来;但当他如此做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骄傲的态度,轻视普通的群众,并且感觉到对他们毫无责任。然而,这些群众也是神所爱的。因此,他渐渐成为他自己的神,并且使他自由的身分,变成服事自我的奴仆。

在这篇诗中,作者宣告两件事情,他是一位信徒,他需要神在他生命中的拯救。但是,他大胆地规定神必须接纳他是一位存在主义者,并且容让他继续作为一个自由的人。但是事情并不按他开列的条件出现,因为这并不是神的条件。他告诉我们,他并没有期望神用祂的方法来对待他。现在,他被一种受到神所丢弃的感觉所覆盖,这种感觉,是从肉体的死亡和地狱中来的。因此对基督徒历史中无数受苦的灵魂而言,这篇诗是何等有意思呢!因为它教导他们在与神的关系上,甚么地方出错了。

一切有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而有思想的人,他们都知道自由的意思。‘石墙不可以成为监狱,铁柱不可以成为牢笼’。在西班牙的内战中,不少左翼人士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为了一个更高尚的目标,便欣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这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自由的人。在古时,希腊人和罗马人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英魂。在希伯来人中,力士参孙看来也是一个这样的人。正如荷兰籍神学家布克夫(Hendrikus Berkhof )称呼他们的,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超越’的。因为他们能够跟随他们的理想,以内心的正直克服逆境,以至于死。我们的诗人说,他们是自由的人,正如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一样。但是他补充说,我的悲哀,就是现在我发现我只是在死人中间做自由的人。

可怜的人,虽然他是自由的,但是他看不见他处境的答案:我心里满了患难;在那些不知道生命意义的人中,我是被算在内的(虽然我是自由的 )。因为神是永生的神,只有当人们谦虚地接纳他们在神之约中的位置,和已经放弃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超越性之自由、并不再厌恶一个立约关系所要求的各种生活方式( 正如亨利(W. E. Henley )所写的:‘我是我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队长。’),这样的人才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正如耶稣论及那些跟随着他们友人的灵柩的哀恸者所说的一样,假若你们不拣选生命,你们就是已拣选了死亡。

拒绝了立约的结果,诗人发现他自己与之为伍的这些人,是灵性生命已死的人。他可能随他所愿的,经常呼喊,他会发问,你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么?你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么?但是神不能回答他的呼喊,因为他现在已将自己包围在自我中心的围墙内,神的爱不能打动他的灵魂。所以,这并不是神丢弃我(14节 ),而是他自己是无助的(15节、译者注:和合本译作慌张 )。他的呼喊,是一个不存谦虚、不接纳立约之轭的人的呼喊。假若他能听到耶稣的呼召,你们当负我的轭,他会鄙视它,视为对他的‘存在主义者的自由’的一种侮辱。

然而,这篇诗最后的一行,显示出他开始注意到,他生活在死亡的生命中。他最后承认,我的良朋是黑暗的(原文没有进入这动词 )。这是否表示,他开始承认,只有神──那位立约的神,有轭的神──是光,在祂毫无黑暗

在这篇诗的标题中所提及的以斯拉人希幔,他或许是在觉悟的时候写这篇诗。他在历代志中被视为一位伟大的歌唱者。在,我们遇到一个与他同名的人,他穿着细麻布衣服,同着他吹号的有一百二十个祭司,另有一些人敲钹、鼓瑟和弹琴。是否这一切的‘荣耀’都归到这位独奏者身上?他是否从来没有听懂每个星期所宣讲的好信息,却以为自己在公共崇拜中是超越一切事情的‘表演者’?他现在是否已成为令人讨厌的个人主义者,不知道人们对他的感觉,即是你使我为他们所憎恶(8节 )?他是否藐视会众中那些谦卑和欣然接纳立约的轭的成员,这轭要求人藉着爱他的邻舍来表明他爱神?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是作出推测。

但是假若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话,这篇黑色的诗就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个警告。

--《每日研经注释》 ©版权所有

丁道尔注释

诗第八十八篇

第八十八篇黑暗深沉

这是诗中最悲哀的一篇。就像读其他哀求诗一样,我们不必站在旁观者的地位不论情绪如何:而不妨视自己为沮丧者或被逐者的祷告同伴,本诗所写的,正是他们的心情;这些话可以为任何人所用。

倘若从本诗看不出丝毫希望之光,其实从标题(见下段)却可瞥见,因为这位仿佛被神遗弃的作者,似乎是大卫所设立诗班创始人之一,我们所有可拉后裔之诗(四十二~四十九、八十四、八十五、八十七、八十八篇)全出于此诗班,这是诗最繁茂的枝子之一。诗人虽然满了重担,沮丧失志,但他的存在绝非毫无意义。即使是生譬如死,在神手中还会结出许多果子来。

标题

这是一双重标题。有一种看法认为,前面两句,因与第八十七篇的标题相照应,当属于该篇,等于在文章后面的签名。然而比较可能的状况,则是这些句子乃指明本诗所属的诗集,即,可拉后裔所选的诗,而标题的其余部分则提供了一般的细节,此处包括了作者的名字。如果以斯拉人希幔就是被任命为可拉诗班的领袖希幔;亦见导论,47页),那么,这标题的两部分并无冲突之处。

伶长,见53页;麻哈拉利暗俄,见56页;训诲诗,见51页。

无眠的恳求

倘若这是可拉后裔诗选的最后一篇,它所说的昼夜呼求,就与其第一篇相呼应。不过,更相像的要数,那是主耶稣十分熟稔的一篇;请注意祂在的评语,那段话启示出,表面上看来神漠不关心时,其实祂对人不止息的呼求,感受却非常敏锐。

第1节所表露的信心,比 RSV、NEB 等译本所传达的更多,因为我的神,我寻求帮助(和合本:拯救我的神啊)是将希伯来文作了修改,原意为:“神我的拯救,我呼求”。这是本节惟一积极的观念,此外我们可从第10~12节之问题的品质,以诗人继续不断祈祷的重要事实,来体会他积极的心态。

阴影笼罩

阴间,及认为死人不被记念,被隔绝(5节),不再出声(11节),见的讨论。这里的阴影更浓厚:因他所受的待遇,好像恶人一般(参,所提供有关坑的资料),对那种人,死亡的确就是结局。另一首可拉后裔的诗四十九篇,尤其是第13~15节,将这样的命运清楚陈明。而诗人感觉他所尝到的被弃绝滋味,正是如此。比深坑和波浪(6、7节)等比喻更打动人的,是他印象中同胞脸上的表情,他们的憎恶令他把自己孤零地囚禁在自我的狭狱里(8节);同时他感觉,在这事上,他们乃是神的使者。“贪选…;淌埂…)(8节)。然而他不肯就此罢休。第9节的天天,更强化了第1节的“昼夜”和第13节的“早晨”。他就像与神摔角的雅各,跟在神后穷追不舍。

5.被丢直译为“自由”,也许是意指,在阴间所有地上的牵连都断开了,如,因此这是负面的“砍断而任其松脱”(参 BDB)411

隔离的死地

从神子民与他在世上之荣耀的角度而言,这里所说的是实在话。祂的神迹、祂的颂赞、祂的信实、祂拯救的作为,都是在活人中彰显。死亡不能发扬祂的荣耀。它的性质全是负面的:一切活动都停止,寂静无声(10节),关系断绝、腐烂(亚巴顿 Abaddon 412,11节,和合本作灭亡)、幽暗、遗忘(12节)。新约同意这看法,称它为最后的敌人。神的目标不是死亡,乃是复活;诗人愤慨难平的问题,绝非其他答案可以满足。

未得答案的呼喊

我们已经看到诗人对祷告的坚持(1、9、13节);如今本诗即将结束,他仍满腹狐疑(14节重复为何?),而所得着的惟一回应,似乎是一连串的打击,就像他的呼喊一般,毫不间断(17节,“终日”)。这个人回头看,只见生病与不幸(15节);向神看,又充满惧怕(15b~17节);向人求安慰,却寻不见一人(18节)。

本诗最后一个字是黑暗,那么,它在圣经中的角色是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是让我们注意它代表的见证:信徒在地上的命运,可能为无法解脱的痛苦。大多数这类诗都有美好的结局,但由此看来,那可能是额外的,而非必然的。可是若神未赐下美好的结局,并不是表示祂不喜悦,或祂失败了。第二,本诗为“叹息劳苦”增添一份呻吟,并禁止我们视目前的状况为最后的情形。它犀利地提醒我们,要“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第三,这位作者就像约伯一样,绝不放弃。他在黑暗中,在毫无答案的情形下,完成他的祷告。“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这个嘲橛衷僖淮蔚米呕卮稹5谒模我们如今来看,自作者的名字可见,他被拒绝乃是表面的现象(见本诗开头的注释)。他的存在并非出于错误;神有一个计划,大于他所知道的状况;神也有一个地方,是特别为他保留的。

411 RP 改为“我愈来愈像”(参 NEB),与希伯来文不太接近,而 Dahood 根据一乌加列文字根,译作“我的床在死亡中”,并不可取。
412 Abaddon 是名词,字根为“灭亡”(动词),因此可译作“毁灭”或“废墟”。这个字亦是阴间的同义词,像“坑”一样(如:,不过更具邪恶的意味;参,

--《丁道尔圣经注释》 ©版权所有

拾穗

【诗八十八篇诗题以斯拉人希幔】

希幔和以探(见诗八十九诗题 )都被列入所罗门年间著名的智慧人名单之内。他在大卫执政时受任为利未乐师之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你面前呼吁。」

这是诗歌集里最悲伤的诗,作者形容他所面对的灾难(1~9节 ),威胁他生命的危机(10~13节 ),并说出因所发生之事而引起的惊惶(14~18节 )。“麻哈拉”。参看诗第五十三篇的脚注。“利暗俄”的意思是“贬抑或折磨”。“训诲诗”。参看诗第三十二篇的脚注。“以斯拉人希幔”。哥辖诗班的领袖

――《诗雷氏研读本》

标题中,“以斯拉人希幔”是可拉后裔的诗班班长。“麻哈拉利暗俄”意指“疾病”或“为病人演奏”,因患不治之症带来的悲痛、忧伤,诗中充满绝望。诗人为临近的死亡悲痛,深深忧伤被神及邻人疏远。令人怀疑是对神的抱怨。然而,诗人依旧未离开神,反而求助于神。诗中,无从发现外露的喜乐、感恩、称颂,却能看到诗人信仰的坚韧。在无法忍受的死亡阴影与痛苦中,他信靠神直到最后。与约伯的经历相似。约伯在极度灾难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背叛神,最终获得胜利。诗的结构如下:①不停地恳求神(1-2节 );②向神陈明袭来的死亡之痛苦(3-9节 );③质问神为何不应允呼求(10-18节 )。

――《圣经精读本》

这是一首个人求告诗,作者染有重病,一生与世隔绝(15节 ),生活在死亡边缘(3节 )。神的忿怒常在他身上(7节 ),最亲近的人远离他,就像他患有皮肤传染病一样(8节 )。他最亲密的朋友只剩下阴间的黑暗。这是《诗》中最悲愁、孤单的一首诗,可说一点希望、一线光都见不到。但作者在苦痛的深处仍能仰首向神求助(9节 ),因为神是慈爱的拯救者(1节 )。

关于题注,可看“本书的题注”条。此诗有两个题注,既是可拉后裔的诗歌,又是希幔的训诲诗;也许代表不同的传统。

――《启导本诗注释》

本节所表露的信心,比 RSV、NEB等译本所传达的更多,因为我的神,我寻求帮助(和合本拯救我的神啊 )是将希伯来文作了修改,原意为:「神我的拯救,我呼求」。这是本节惟一积极的观念,此外我们可从第10~12节之问题的质量,以诗人继续不断祈祷的重要事实,来体会他积极的心态。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人的祈祷充满热情、且具持续性(1-2-9-13-17节 )。诗人面对痛苦的态度,足以令人佩服。我们常常稍有困苦就抱怨神、甚至背叛神。

――《圣经精读本》

这是一篇祈祷诗。诗人的苦况:他患了重病(可能是麻疯或癞病 ),故被隔离,为亲友憎恶。

――《串珠圣经注释》

】「愿我的祷告达到你面前,求你侧耳听我的呼求。」

】「因为我心里满了患难,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阴间”(希伯来文是S h e o l )。我们从有关阴间的字眼或观念多次在诗中出现:“坑”(4-6节 ),“死人”(5-10节 ),“坟墓”(不是S h e o l 5节 ),“黑暗”(6节 ),“ 深处” ( 6 节 ) , “ 灭亡” ( 希伯来文是Abaddon-11节 ),“幽暗”(12节 )和“忘记之地”(12节 ),可见诗人的生命即将因死亡而结束。

――《诗雷氏研读本》

对死亡的忧惧】

在这篇充满了对死亡之忧惧的诗中,诗人为面临死亡的自己哀悼。它令人联想到《吉加墨斯史诗》中的吉加墨斯对忧惧死亡的回应,是追求长生不死。密友恩基杜的死亡,是导致吉加墨斯这样做的原因。诗人亦同样因为丧失良朋密友而感到绝望(8、18节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人痛苦的最深切描绘。死亡将他与神隔绝,神不纪念他,也不拯救他。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所承受的痛苦:①由身体的痛苦带来生命的威胁(3-4节 );②由神的震怒带而信仰的痛苦(5-7节 );③由亲友的背叛带来的社会痛苦(8节 )。与约伯的处境相似。诗人完全被疏远。即使在这巨大的痛苦中,诗人依然不停地求告神,反映他信仰的意志。

――《圣经精读本》

阴间,及认为死人不被记念,被隔绝(5节 ),不再出声(11节 )。这里的阴影更浓厚:因他所受的待遇,好像恶人一般(,对那种人,死亡的确就是结局。另一首可拉后裔的诗──四十九篇,尤其是第13~15节,将这样的命运清楚陈明。而诗人感觉他所尝到的被弃绝滋味,正是如此。比深坑和波浪(6、7节 )等比喻更打动人的,是他印象中同胞脸上的表情,他们的憎恶令他把自己孤零地囚禁在自我的狭狱里(8节 );同时他感觉,在这事上,他们乃是神的使者。「你把……;?使……)(8节 )。然而他不肯就此罢休。第9节的天天,更强化了第1节的「昼夜」和第13节的「早晨」。他就像与神摔角的雅各,跟在神后穷追不舍。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无力的人一样。」

「无力的人」:即死人。

――《串珠圣经注释》

】「我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他们是你不再纪念的,与你隔绝了。」

被丢在死人中: 按希伯来人的思考方式,指彻底与社会隔离、死人无异的麻疯病人。

――《圣经精读本》

被丢直译为「自由」,也许是意指,在阴间所有地上的牵连都断开了,如,因此这是负面的「砍断而任其松脱」(参 BDB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

「极深的坑里」:指阴间。

――《串珠圣经注释》

极深的坑: 指灾祸的严重性 。黑暗地方: 意味无法沐浴神恩典的地方。

――《圣经精读本》

】「你的忿怒重压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细拉」

】「你把我所认识的隔在远处,使我为他们所憎恶。我被拘困,不得出来。」

「所认识的」:指好友或亲属。

――《串珠圣经注释》

我所认识的: 指诗人的朋友。所憎恶: 含有“看着可憎的事物”之意,描绘诗人被朋友疏远。

――《圣经精读本》

】「我的眼睛因困苦而干瘪。耶和华啊,我天天求告你,向你举手。」

「眼睛因困苦而干瘪」:整个人虚弱,没有半点精力。

――《串珠圣经注释》

向你举手: 诗人以此表现对神的迫切恳求(68:31)。

――《圣经精读本》

】「你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吗?难道阴魂还能起来称赞你吗?细拉」

「阴魂」:指已死去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诗人说他若死了便不能再赞美神,宣扬祂的慈爱,因此求神医治。

――《启导本诗注释》

死人不能赞美神。也说出相同的论点。参看那里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祈求的基础:诗人求神医治他,因他若逝世进入阴间,就不能再次称谢神和宣扬神的慈爱。

――《串珠圣经注释》

从神子民与他在世上之荣耀的角度而言,这里所说的是实在话。祂的神迹、祂的颂赞、祂的信实、祂拯救的作为,都是在活人中彰显。死亡不能发扬祂的荣耀。它的性质全是负面的:一切活动都停止,寂静无声(10节 ),关系断绝、腐烂(亚巴顿Abaddon-11节 和合本作灭亡 )、幽暗、遗忘(12节 )。新约同意这看法,称它为最后的敌人。神的目标不是死亡,乃是复活;诗人愤慨难平的问题,绝非其他答案可以满足。

──《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人在绝对者面前的分辩。生动表现诗人在痛苦中更加迫切祈祷的信仰。诗人的祷告内容如下:①为彰显神的荣耀(10-12节 );②应允迟延、更加迫切祈祷(13节 );③陈明自己的处境(14-18节 )。

――《圣经精读本》

】「岂能在坟墓里述说你的慈爱吗?岂能在灭亡中述说你的信实吗?」

】圣徒之死。诗人以质问形式询问神,因为诗人认为自己若死亡,就不能再成就神美好的事工。诗人醒悟,圣徒死后虽然可以进入天国,然而,也因此失去事奉神及邻人的机会,从而为自己孱弱多病之躯叹息。

――《圣经精读本》

】「你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吗?你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吗?」

“幽暗”指阴间。“忘记之地”指到了神已不纪念他的那种地步,有若阴间。

――《启导本诗注释》

「幽暗」和「忘记之地」:皆指阴间。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啊,我呼求你,我早晨的祷告要达到你的面前。」

】诗人的苦况:他再次说出自己的痛苦;事实上,他自幼年开始即受折磨和惊恐,难怪他觉得神抛弃了他,不爱顾他。

――《串珠圣经注释》

我们已经看到诗人对祷告的坚持(1、9、13节 );如今本诗即将结束,他仍满腹狐疑(14节重复为何? ),而所得着的惟一响应,似乎是一连串的打击,就像他的呼喊一般,毫不间断(17节 「终日」 )。这个人回头看,只见生病与不幸(15节 );向神看,又充满惧怕(15b~17节 );向人求安慰,却寻不见一人(18节 )。

本诗最后一个字是黑暗,那么,它在圣经中的角色是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是让我们注意它代表的见证:信徒在地上的命运,可能为无法解脱的痛苦。大多数这类诗都有美好的结局,但由此看来,那可能是额外的,而非必然的。可是若神未赐下美好的结局,并不是表示祂不喜悦,或祂失败了。第二,本诗为「叹息劳苦」增添一份呻吟,并禁止我们视目前的状况为最后的情形。它犀利地提醒我们,要「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第三,这位作者就像约伯一样,绝不放弃。他在黑暗中,在毫无答案的情形下,完成他的祷告。「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这个嘲笑又再一次得着回答。第四,我们如今来看,自作者的名字可见,他被拒绝乃是表面的现象。他的存在并非出于错误;神有一个计划,大于他所知道的状况;神也有一个地方,是特别为他保留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啊,你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

我(的灵魂 ): 诗人虽因肉体痛苦愁烦,但他毕竟不是与神慈爱完全隔绝的不信者。应允越是迟延,圣徒就越要迫切祷告。

――《圣经精读本》

】「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我受你的惊恐,甚至慌张。」

「甚至慌张」:万分惧怕,手足无措。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烈怒漫过我身,你的惊吓把我剪除。」

】「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一齐都来围困我。」

“水”亦作“大水”,形容不幸与苦痛之大,好像大水将他淹没。

――《启导本诗注释》

他所受的痛苦,有如洪水从四方八面涌来。

――《串珠圣经注释》

如水环绕我……围困我: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更加栩栩如生地表达自己所处的状况,乃十万火急、千钧一发之际。

――《圣经精读本》

】「你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

“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有的译文作“黑暗成了我最亲密的友朋”,意思是说黑暗已把他和亲朋密友隔开,他孤单一人,茕独无靠。

――《启导本诗注释》

或作「你使我的亲友离弃我,叫我所认识的人都离开我」;诗人感觉非常孤独,孑然一身。

――《串珠圣经注释》

黑暗: 并非指绝望,诗人在黑暗中依然求告神。由此,可以领悟以下真理:①现实中的祝福并非人的功劳,乃是神的恩典;②世上的一切,都无终极性;③圣徒的患难,隐藏着人所不知的神旨意。诗人虽身处黑暗,却靠着祷告取胜。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87- 88篇 )】

187篇赞美锡安的诗使你对新耶路撒冷有什么联想?, 11-27。在充满纷争,种族歧视、人际隔膜的世代中,你会憧憬着新圣城的出现么?

288篇里,诗人的痛苦来自那两方面?参3, 8, 9, 18节。他若得到亲朋的关心和支持,他的痛苦会减轻么?由此你得到什么提醒?

3诗人在极痛苦的情况下,对神是否仍存盼望?你可否从88篇的祷告中看出来。

──《串珠圣经注释》

例证

致死的病·痛苦绝望】

名剧作家莎翁笔下的王子哈姆雷特,当他面临一件生死攸关的抉择时,自言自语地说:「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 )存在或不存在,生或死,是困扰人人的问题.死的意义是建立在活的意义上,有活的意义,才有死的意义;或说,活得有意义,才死得有意义。若空空洞洞的活,就只有空空洞洞的死。

祁克果在他的人生哲学中,第三部论到「致死的病」,致于生或死是在神主权严肃的问题;而论到恐惧、失望、忧虑,强调信仰的跳跃。

「致死的病」乃是绝望,是人与自我在其应有的关系上的失调,绝望的苦痛正在于它叫人欲死不能,求死不得的大悲哀。一个灰心丧志的人是患者濒于死亡的病,绝望中那人的灵性深处,总是惧怕一些不可想象的事,害着一种灵性的病,说不出恐惧之心,在幸福的隐密深处,仍藏着忧戚恐惧,那时灰心失望之根源。

人生的空虚在恐惧和忧虑时产生绝望,绝望、失望好像在显微镜下放大自我,认清自己的面目,对自己不满而感到失望,人对自我认识或估计不够正确而失望,或远离创造他的神而绝望。

所谓「宗教的人生」是从恐惧要超越恐惧,在痛苦中找到神,并且发现在每一件事物的后面有一位超越的支持者。祁克果相信一个人要成为真基督徒,必须经历「信仰的跳跃」,把整个生命做彻底地奉献。

「可能」在祁氏乃是惟一得救的能力,惟一的救药;因为没有可能,人就无法呼吸。有时人的想象能力可以替人得到可能,但最后还须靠信心。「可能」是永恒地抗拒绝望症之药。

田立克说,在德文中绝望是与怀疑结在一起,绝望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冲突之状态。绝望的痛苦是由于不能恢复它,而生的苦闷。

因为人从与神隔绝之后,就成为一个漫无目的的人,不知何去何从,而失落了。「存在的真空是二十世纪普通的现象。」因为人已从他生命之源——神隔绝了。

所以人存在着,却孤苦伶仃。人是孤独的,因为他离开了他的存在,就像一个小星在漫无天际的太空中盲目飞行,所经历的不过是孤寂、空无与意义。他失落了,因为他隔绝了自己,隔绝了他人,隔绝了自然环境,也隔绝了神。

所以「罪」是人的软弱性之放大,或是违抗行为之加强;罪是人的绝望之充足展开。

——林政杰《诗的讲章》

「求你侧耳听我的呼求,因为我的心里满了患难。」

诗人在神面前有急切的心。困苦人的手拉着天上的铃铛,必会立即响起来。当一个人充满着生命的兴味,在兴盛与自满的状况之中;喝彩声到处响遍;他屋子内充满着孩童,谷仓里满了粮食,他祷告就缺少,神似乎也在远处。但是苦难来到,河水涨起,使他的心灵都要淹没了。友朋远离,他被惊恐所困(十六、十八节 ),那时神必侧耳而听,全心注意了。

忧苦的人呀,不要以为你被丢弃了。主在十字架确实呼喊:为什么离弃我?但是就算祂负着世人的罪,父仍舍不得丢弃祂。所以神必不会离开你。你总要等候神,听祂的话。你的恳求每声叹息读不会被忽略。

苦难可能在你心中好似喜乐的种子,一旦发散,如火花一般散出来,像是珍珠,又好似冰河将肥沃的土带至山谷。农人也在秋天的田地撒上春日的籽种,患难就成为化装的天使。

──迈尔《珍贵的片刻》

生之勇气·一线光明】

田立克在「生之勇气」一书中,先论到「勇气」的意义:

「生之勇气」是绝对的信仰勇气,是根源于实存的根基——神。是自我内在目标的肯定,勇敢的人必能将他「高尚的理想及德性的目标」付诸实际行动。

勇气是一种心智的力量,是圣灵的恩赐。我们心智的自然力量,借着圣灵得以升华达到一种超自然的完美性,勇气提供安慰、耐心与经验,因此勇气与信仰、盼望是不可分开。

斯多亚学派将勇气与喜乐配合,而显出勇气的本体性,藉以排除命运与死亡而肯定自身的勇气。

斯宾诺莎学派解释生之勇气是自我肯定的表现,肯定个人本质的实存,透过理性、灵魂的力量的媒介获致。

尼采积极地说,需要有鹰鸟的勇气,明知危难当前,仍高步迈进,明知断崖在前,乃健步如飞,以鹰眼冷视断崖,以鹰爪紧抓断崖,要勇气十足。

田立克再论到「焦虑」,他认为焦虑远比恐惧严重,因为恐惧有它的对象,如怕失业、失恋、患病、怕鬼,这些都可以克服,只有焦虑是没有对象,难以对付而致失去「生之勇气」。

焦虑可分为三大类型:

命运与死亡的焦虑:死亡是人面临本体「无」的境界。

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人不知生存的意义,虚无威胁,缺乏生之意志,对现实不满,对过去依赖事物失去信念,漫无目标的追求,以致对万事心灰意冷,而失落一种究极的关怀。

罪过感与受遣定罪的焦虑:人常质问审判自己,良心的谴责比法庭的处罚更加严峻,使人陷入对自我道德完整绝望的境地。

在这三种焦虑,若有其中之一,就会逼使人的精神生活崩溃,造成精神生活的致命伤。

——林政杰《诗的讲章》

神不回答我,加紧呼求吧!你是这样的吗?】

作者在写此诗时,也许是因疾病,身体衰弱了,或者是遭到了朋友的背叛,但他仍然祷告。你也许没有这样的经历,但你知道有人正有如此的遭遇,那么就请你同那个人一同祷告吧。你可以将这首诗作为一个祷告为他献给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近代著名神学家莫特曼回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说,在那不自由、受欺压的非人境域里,有许多人因焦虑而生病,甚或丧生。他在那困苦的环境中,因着确信基督的复活,他深信公义必会得胜彰显。这一坚定的信仰和展望带给他勇气与力量胜过集中营非存有的权威,他坚守对主基督的盼望,从「盼望」中得一新存有。正如田立克所说:「新存有于耶稣基督是我们终极的关怀。

」——林政杰《诗的讲章》
受苦的祷告】

「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

神在人的身上,有祂一定的计划,不论对得救的或灭亡的人,都是这样。所以我们的一生的遇合,没有偶然的事,都有祂奇妙的安排。
一个在无边黑暗中的人,长时间的祷告,却没有从神来的回应。奇妙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竟然没有发怨言,仍然持续他的祷告;好像是祷告是他的事,答复甚么时候来到,甚至来不来到,是神的事。他只管祷告。这是何等的痛苦,也使我们看到,诗人有何等的信心!
在所有的诗中,这是唯一的一篇,也是圣经中唯一的一例。约伯的处境,有些类似;不过,约伯享受过顺遂福乐,后来才遭遇灾祸,而且最终蒙受神的赐福。诗人却是“自幼受苦,几乎死亡”,也没有将来要得神眷顾的盼望,连这样应许的亮光也没有。他不仅受苦长久,有的是多么深的黑暗!
在痛苦中,如果有人同情安慰,也似乎会消减痛苦。因此有人在病中希望有人探视,或给医生摸一摸,虽然不能治病,也仿佛舒服了些。但诗人不但与神隔绝,也与人隔绝,被人厌恶,好像死人一样
诗人的情形是临近死亡。死亡的经验,是被人厌恶。除非不得已,没有谁愿意摸死人;面对死亡也必须是孤单的,没有人可以共同承担或帮助。
这祷告的诗,也没有认罪求赦免的呼求。一般在遭遇疾病忧患的时候,要先省察自己。这并不表明作者没有罪,而是说,他知道自己的遭遇,并非是因自己犯罪的直接报应。这多么像约伯,因为清洁正直,虽不明白为何受苦,而坚持信心。
在全诗中,诗人唯一的盼望,是“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你面前呼吁。”虽然他不明白,但他问而不疑。他发问,因为他知道有发问的对象,不隐藏他的不明白。不明白而发问,并不是罪;埋怨,怀疑神,才是罪。
祷告没有回应,却用信心坚持祷告。他唯一确知的,是他祷告的对象,神,是存在的,祂能听,祂在垂听,这就是受苦中极大的安慰。唯一没有罪的是耶稣基督,祂是为了世人的罪而受苦,使我们因信祂而蒙恩,知道神,虽看不明白却有盼望。

── 于中旻《诗笺记》

【诗八十八篇 虽然有神的各样应许,人还是有绝望的时候,怎么办?】

你是否感到自己好像跌到谷底呢?这位诗人的情绪就是如此的恶劣,以致他对生活都绝望了。虽然一切都那么坏且在恶化,但他还是向神述说一切。这是一首没有答案,连希望的表示都没有的诗,这样的诗为数不多。不是说你总要高兴和积极。悲伤和压抑需要时间来医治。但无论我们的感觉多么不好,我们总可以将问题交托给神,向神表达我们的苦恼。

――《灵修版圣经注释》


Powered by ChristineJi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