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八十八篇诗题以斯拉人希幔】
希幔和以探(见诗八十九诗题 )都被列入所罗门年间著名的智慧人名单之内。他在大卫执政时受任为利未乐师之一。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你面前呼吁。」
这是诗歌集里最悲伤的诗,作者形容他所面对的灾难(1~9节 ),威胁他生命的危机(10~13节 ),并说出因所发生之事而引起的惊惶(14~18节 )。“麻哈拉”。参看诗第五十三篇的脚注。“利暗俄”的意思是“贬抑或折磨”。“训诲诗”。参看诗第三十二篇的脚注。“以斯拉人希幔”。哥辖诗班的领袖。
――《诗雷氏研读本》
标题中,“以斯拉人希幔”是可拉后裔的诗班班长。“麻哈拉利暗俄”意指“疾病”或“为病人演奏”,因患不治之症带来的悲痛、忧伤,诗中充满绝望。诗人为临近的死亡悲痛,深深忧伤被神及邻人疏远。令人怀疑是对神的抱怨。然而,诗人依旧未离开神,反而求助于神。诗中,无从发现外露的喜乐、感恩、称颂,却能看到诗人信仰的坚韧。在无法忍受的死亡阴影与痛苦中,他信靠神直到最后。与约伯的经历相似。约伯在极度灾难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背叛神,最终获得胜利。诗的结构如下:①不停地恳求神(1-2节 );②向神陈明袭来的死亡之痛苦(3-9节 );③质问神为何不应允呼求(10-18节 )。
――《圣经精读本》
这是一首个人求告诗,作者染有重病,一生与世隔绝(15节 ),生活在死亡边缘(3节 )。神的忿怒常在他身上(7节 ),最亲近的人远离他,就像他患有皮肤传染病一样(8节 )。他最亲密的朋友只剩下阴间的黑暗。这是《诗》中最悲愁、孤单的一首诗,可说一点希望、一线光都见不到。但作者在苦痛的深处仍能仰首向神求助(9节 ),因为神是慈爱的拯救者(1节 )。
关于题注,可看“本书的题注”条。此诗有两个题注,既是可拉后裔的诗歌,又是希幔的训诲诗;也许代表不同的传统。
――《启导本诗注释》
本节所表露的信心,比 RSV、NEB等译本所传达的更多,因为我的神,我寻求帮助(和合本拯救我的神啊 )是将希伯来文作了修改,原意为:「神我的拯救,我呼求」。这是本节惟一积极的观念,此外我们可从第10~12节之问题的质量,以诗人继续不断祈祷的重要事实,来体会他积极的心态。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诗人的祈祷充满热情、且具持续性(1-2-9-13-17节 )。诗人面对痛苦的态度,足以令人佩服。我们常常稍有困苦就抱怨神、甚至背叛神。
――《圣经精读本》
【】
这是一篇祈祷诗。诗人的苦况:他患了重病(可能是麻疯或癞病 ),故被隔离,为亲友憎恶。
――《串珠圣经注释》
【】「愿我的祷告达到你面前,求你侧耳听我的呼求。」
【】「因为我心里满了患难,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阴间”(希伯来文是S h e o l )。我们从有关阴间的字眼或观念多次在诗中出现:“坑”(4-6节 ),“死人”(5-10节 ),“坟墓”(不是S h e o l 5节 ),“黑暗”(6节 ),“ 深处” ( 6 节 ) , “ 灭亡” ( 希伯来文是Abaddon-11节 ),“幽暗”(12节 )和“忘记之地”(12节 ),可见诗人的生命即将因死亡而结束。
――《诗雷氏研读本》
【对死亡的忧惧】
在这篇充满了对死亡之忧惧的诗中,诗人为面临死亡的自己哀悼。它令人联想到《吉加墨斯史诗》中的吉加墨斯对忧惧死亡的回应,是追求长生不死。密友恩基杜的死亡,是导致吉加墨斯这样做的原因。诗人亦同样因为丧失良朋密友而感到绝望(8、18节 )。
──《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诗人痛苦的最深切描绘。死亡将他与神隔绝,神不纪念他,也不拯救他。
――《启导本诗注释》
诗人所承受的痛苦:①由身体的痛苦带来生命的威胁(3-4节 );②由神的震怒带而信仰的痛苦(5-7节 );③由亲友的背叛带来的社会痛苦(8节 )。与约伯的处境相似。诗人完全被疏远。即使在这巨大的痛苦中,诗人依然不停地求告神,反映他信仰的意志。
――《圣经精读本》
阴间,及认为死人不被记念,被隔绝(5节 ),不再出声(11节 )。这里的阴影更浓厚:因他所受的待遇,好像恶人一般(,对那种人,死亡的确就是结局。另一首可拉后裔的诗──四十九篇,尤其是第13~15节,将这样的命运清楚陈明。而诗人感觉他所尝到的被弃绝滋味,正是如此。比深坑和波浪(6、7节 )等比喻更打动人的,是他印象中同胞脸上的表情,他们的憎恶令他把自己孤零地囚禁在自我的狭狱里(8节 );同时他感觉,在这事上,他们乃是神的使者。「你把……;?使……)(8节 )。然而他不肯就此罢休。第9节的天天,更强化了第1节的「昼夜」和第13节的「早晨」。他就像与神摔角的雅各,跟在神后穷追不舍。
──《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无力的人一样。」
「无力的人」:即死人。
――《串珠圣经注释》
【】「我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他们是你不再纪念的,与你隔绝了。」
被丢在死人中: 按希伯来人的思考方式,指彻底与社会隔离、死人无异的麻疯病人。
――《圣经精读本》
被丢直译为「自由」,也许是意指,在阴间所有地上的牵连都断开了,如,因此这是负面的「砍断而任其松脱」(参 BDB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
「极深的坑里」:指阴间。
――《串珠圣经注释》
极深的坑: 指灾祸的严重性 。黑暗地方: 意味无法沐浴神恩典的地方。
――《圣经精读本》
【】「你的忿怒重压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细拉」
【】「你把我所认识的隔在远处,使我为他们所憎恶。我被拘困,不得出来。」
「所认识的」:指好友或亲属。
――《串珠圣经注释》
我所认识的: 指诗人的朋友。所憎恶: 含有“看着可憎的事物”之意,描绘诗人被朋友疏远。
――《圣经精读本》
【】「我的眼睛因困苦而干瘪。耶和华啊,我天天求告你,向你举手。」
「眼睛因困苦而干瘪」:整个人虚弱,没有半点精力。
――《串珠圣经注释》
向你举手: 诗人以此表现对神的迫切恳求(68:31)。
――《圣经精读本》
【】「你岂要行奇事给死人看吗?难道阴魂还能起来称赞你吗?细拉」
「阴魂」:指已死去的人。
――《串珠圣经注释》
【】
诗人说他若死了便不能再赞美神,宣扬祂的慈爱,因此求神医治。
――《启导本诗注释》
【】
死人不能赞美神。也说出相同的论点。参看那里的脚注。
――《诗雷氏研读本》
祈求的基础:诗人求神医治他,因他若逝世进入阴间,就不能再次称谢神和宣扬神的慈爱。
――《串珠圣经注释》
从神子民与他在世上之荣耀的角度而言,这里所说的是实在话。祂的神迹、祂的颂赞、祂的信实、祂拯救的作为,都是在活人中彰显。死亡不能发扬祂的荣耀。它的性质全是负面的:一切活动都停止,寂静无声(10节 ),关系断绝、腐烂(亚巴顿Abaddon-11节 和合本作灭亡 )、幽暗、遗忘(12节 )。新约同意这看法,称它为最后的敌人。神的目标不是死亡,乃是复活;诗人愤慨难平的问题,绝非其他答案可以满足。
──《丁道尔圣经注释》
【】
诗人在绝对者面前的分辩。生动表现诗人在痛苦中更加迫切祈祷的信仰。诗人的祷告内容如下:①为彰显神的荣耀(10-12节 );②应允迟延、更加迫切祈祷(13节 );③陈明自己的处境(14-18节 )。
――《圣经精读本》
【】「岂能在坟墓里述说你的慈爱吗?岂能在灭亡中述说你的信实吗?」
【】圣徒之死。诗人以质问形式询问神,因为诗人认为自己若死亡,就不能再成就神美好的事工。诗人醒悟,圣徒死后虽然可以进入天国,然而,也因此失去事奉神及邻人的机会,从而为自己孱弱多病之躯叹息。
――《圣经精读本》
【】「你的奇事岂能在幽暗里被知道吗?你的公义岂能在忘记之地被知道吗?」
“幽暗”指阴间。“忘记之地”指到了神已不纪念他的那种地步,有若阴间。
――《启导本诗注释》
「幽暗」和「忘记之地」:皆指阴间。
――《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啊,我呼求你,我早晨的祷告要达到你的面前。」
【】诗人的苦况:他再次说出自己的痛苦;事实上,他自幼年开始即受折磨和惊恐,难怪他觉得神抛弃了他,不爱顾他。
――《串珠圣经注释》
我们已经看到诗人对祷告的坚持(1、9、13节 );如今本诗即将结束,他仍满腹狐疑(14节重复为何? ),而所得着的惟一响应,似乎是一连串的打击,就像他的呼喊一般,毫不间断(17节 「终日」 )。这个人回头看,只见生病与不幸(15节 );向神看,又充满惧怕(15b~17节 );向人求安慰,却寻不见一人(18节 )。
本诗最后一个字是黑暗,那么,它在圣经中的角色是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是让我们注意它代表的见证:信徒在地上的命运,可能为无法解脱的痛苦。大多数这类诗都有美好的结局,但由此看来,那可能是额外的,而非必然的。可是若神未赐下美好的结局,并不是表示祂不喜悦,或祂失败了。第二,本诗为「叹息劳苦」增添一份呻吟,并禁止我们视目前的状况为最后的情形。它犀利地提醒我们,要「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第三,这位作者就像约伯一样,绝不放弃。他在黑暗中,在毫无答案的情形下,完成他的祷告。「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这个嘲笑又再一次得着回答。第四,我们如今来看,自作者的名字可见,他被拒绝乃是表面的现象。他的存在并非出于错误;神有一个计划,大于他所知道的状况;神也有一个地方,是特别为他保留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啊,你为何丢弃我?为何掩面不顾我?」
我(的灵魂 ): 诗人虽因肉体痛苦愁烦,但他毕竟不是与神慈爱完全隔绝的不信者。应允越是迟延,圣徒就越要迫切祷告。
――《圣经精读本》
【】「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我受你的惊恐,甚至慌张。」
「甚至慌张」:万分惧怕,手足无措。
――《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烈怒漫过我身,你的惊吓把我剪除。」
【】「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一齐都来围困我。」
“水”亦作“大水”,形容不幸与苦痛之大,好像大水将他淹没。
――《启导本诗注释》
他所受的痛苦,有如洪水从四方八面涌来。
――《串珠圣经注释》
如水环绕我……围困我: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更加栩栩如生地表达自己所处的状况,乃十万火急、千钧一发之际。
――《圣经精读本》
【】「你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远处,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
“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有的译文作“黑暗成了我最亲密的友朋”,意思是说黑暗已把他和亲朋密友隔开,他孤单一人,茕独无靠。
――《启导本诗注释》
或作「你使我的亲友离弃我,叫我所认识的人都离开我」;诗人感觉非常孤独,孑然一身。
――《串珠圣经注释》
黑暗: 并非指绝望,诗人在黑暗中依然求告神。由此,可以领悟以下真理:①现实中的祝福并非人的功劳,乃是神的恩典;②世上的一切,都无终极性;③圣徒的患难,隐藏着人所不知的神旨意。诗人虽身处黑暗,却靠着祷告取胜。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87- 88篇 )】
187篇赞美锡安的诗使你对新耶路撒冷有什么联想?, 11-27。在充满纷争,种族歧视、人际隔膜的世代中,你会憧憬着新圣城的出现么?
288篇里,诗人的痛苦来自那两方面?参3, 8, 9, 18节。他若得到亲朋的关心和支持,他的痛苦会减轻么?由此你得到什么提醒?
3诗人在极痛苦的情况下,对神是否仍存盼望?你可否从88篇的祷告中看出来。
──《串珠圣经注释》
【致死的病·痛苦绝望】
名剧作家莎翁笔下的王子哈姆雷特,当他面临一件生死攸关的抉择时,自言自语地说:「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 )存在或不存在,生或死,是困扰人人的问题.死的意义是建立在活的意义上,有活的意义,才有死的意义;或说,活得有意义,才死得有意义。若空空洞洞的活,就只有空空洞洞的死。
祁克果在他的人生哲学中,第三部论到「致死的病」,致于生或死是在神主权严肃的问题;而论到恐惧、失望、忧虑,强调信仰的跳跃。
「致死的病」乃是绝望,是人与自我在其应有的关系上的失调,绝望的苦痛正在于它叫人欲死不能,求死不得的大悲哀。一个灰心丧志的人是患者濒于死亡的病,绝望中那人的灵性深处,总是惧怕一些不可想象的事,害着一种灵性的病,说不出恐惧之心,在幸福的隐密深处,仍藏着忧戚恐惧,那时灰心失望之根源。
人生的空虚在恐惧和忧虑时产生绝望,绝望、失望好像在显微镜下放大自我,认清自己的面目,对自己不满而感到失望,人对自我认识或估计不够正确而失望,或远离创造他的神而绝望。
所谓「宗教的人生」是从恐惧要超越恐惧,在痛苦中找到神,并且发现在每一件事物的后面有一位超越的支持者。祁克果相信一个人要成为真基督徒,必须经历「信仰的跳跃」,把整个生命做彻底地奉献。
「可能」在祁氏乃是惟一得救的能力,惟一的救药;因为没有可能,人就无法呼吸。有时人的想象能力可以替人得到可能,但最后还须靠信心。「可能」是永恒地抗拒绝望症之药。
田立克说,在德文中绝望是与怀疑结在一起,绝望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冲突之状态。绝望的痛苦是由于不能恢复它,而生的苦闷。
因为人从与神隔绝之后,就成为一个漫无目的的人,不知何去何从,而失落了。「存在的真空是二十世纪普通的现象。」因为人已从他生命之源——神隔绝了。
所以人存在着,却孤苦伶仃。人是孤独的,因为他离开了他的存在,就像一个小星在漫无天际的太空中盲目飞行,所经历的不过是孤寂、空无与意义。他失落了,因为他隔绝了自己,隔绝了他人,隔绝了自然环境,也隔绝了神。
所以「罪」是人的软弱性之放大,或是违抗行为之加强;罪是人的绝望之充足展开。
——林政杰《诗的讲章》
【】
「求你侧耳听我的呼求,因为我的心里满了患难。」
诗人在神面前有急切的心。困苦人的手拉着天上的铃铛,必会立即响起来。当一个人充满着生命的兴味,在兴盛与自满的状况之中;喝彩声到处响遍;他屋子内充满着孩童,谷仓里满了粮食,他祷告就缺少,神似乎也在远处。但是苦难来到,河水涨起,使他的心灵都要淹没了。友朋远离,他被惊恐所困(十六、十八节 ),那时神必侧耳而听,全心注意了。
忧苦的人呀,不要以为你被丢弃了。主在十字架确实呼喊:为什么离弃我?但是就算祂负着世人的罪,父仍舍不得丢弃祂。所以神必不会离开你。你总要等候神,听祂的话。你的恳求每声叹息读不会被忽略。
苦难可能在你心中好似喜乐的种子,一旦发散,如火花一般散出来,像是珍珠,又好似冰河将肥沃的土带至山谷。农人也在秋天的田地撒上春日的籽种,患难就成为化装的天使。
──迈尔《珍贵的片刻》
【生之勇气·一线光明】
田立克在「生之勇气」一书中,先论到「勇气」的意义:
「生之勇气」是绝对的信仰勇气,是根源于实存的根基——神。是自我内在目标的肯定,勇敢的人必能将他「高尚的理想及德性的目标」付诸实际行动。
勇气是一种心智的力量,是圣灵的恩赐。我们心智的自然力量,借着圣灵得以升华达到一种超自然的完美性,勇气提供安慰、耐心与经验,因此勇气与信仰、盼望是不可分开。
斯多亚学派将勇气与喜乐配合,而显出勇气的本体性,藉以排除命运与死亡而肯定自身的勇气。
斯宾诺莎学派解释生之勇气是自我肯定的表现,肯定个人本质的实存,透过理性、灵魂的力量的媒介获致。
尼采积极地说,需要有鹰鸟的勇气,明知危难当前,仍高步迈进,明知断崖在前,乃健步如飞,以鹰眼冷视断崖,以鹰爪紧抓断崖,要勇气十足。
田立克再论到「焦虑」,他认为焦虑远比恐惧严重,因为恐惧有它的对象,如怕失业、失恋、患病、怕鬼,这些都可以克服,只有焦虑是没有对象,难以对付而致失去「生之勇气」。
焦虑可分为三大类型:
命运与死亡的焦虑:死亡是人面临本体「无」的境界。
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人不知生存的意义,虚无威胁,缺乏生之意志,对现实不满,对过去依赖事物失去信念,漫无目标的追求,以致对万事心灰意冷,而失落一种究极的关怀。
罪过感与受遣定罪的焦虑:人常质问审判自己,良心的谴责比法庭的处罚更加严峻,使人陷入对自我道德完整绝望的境地。
在这三种焦虑,若有其中之一,就会逼使人的精神生活崩溃,造成精神生活的致命伤。
——林政杰《诗的讲章》
【 神不回答我,加紧呼求吧!你是这样的吗?】
作者在写此诗时,也许是因疾病,身体衰弱了,或者是遭到了朋友的背叛,但他仍然祷告。你也许没有这样的经历,但你知道有人正有如此的遭遇,那么就请你同那个人一同祷告吧。你可以将这首诗作为一个祷告为他献给神。
──《灵修版圣经注释》
【】
【受苦的祷告】近代著名神学家莫特曼回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说,在那不自由、受欺压的非人境域里,有许多人因焦虑而生病,甚或丧生。他在那困苦的环境中,因着确信基督的复活,他深信公义必会得胜彰显。这一坚定的信仰和展望带给他勇气与力量胜过集中营非存有的权威,他坚守对主基督的盼望,从「盼望」中得一新存有。正如田立克所说:「新存有于耶稣基督是我们终极的关怀。
」——林政杰《诗的讲章》
「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
神在人的身上,有祂一定的计划,不论对得救的或灭亡的人,都是这样。所以我们的一生的遇合,没有偶然的事,都有祂奇妙的安排。
一个在无边黑暗中的人,长时间的祷告,却没有从神来的回应。奇妙的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竟然没有发怨言,仍然持续他的祷告;好像是祷告是他的事,答复甚么时候来到,甚至来不来到,是神的事。他只管祷告。这是何等的痛苦,也使我们看到,诗人有何等的信心!
在所有的诗中,这是唯一的一篇,也是圣经中唯一的一例。约伯的处境,有些类似;不过,约伯享受过顺遂福乐,后来才遭遇灾祸,而且最终蒙受神的赐福。诗人却是“自幼受苦,几乎死亡”,也没有将来要得神眷顾的盼望,连这样应许的亮光也没有。他不仅受苦长久,有的是多么深的黑暗!
在痛苦中,如果有人同情安慰,也似乎会消减痛苦。因此有人在病中希望有人探视,或给医生摸一摸,虽然不能治病,也仿佛舒服了些。但诗人不但与神隔绝,也与人隔绝,被人厌恶,好像死人一样。
诗人的情形是临近死亡。死亡的经验,是被人厌恶。除非不得已,没有谁愿意摸死人;面对死亡也必须是孤单的,没有人可以共同承担或帮助。
这祷告的诗,也没有认罪求赦免的呼求。一般在遭遇疾病忧患的时候,要先省察自己。这并不表明作者没有罪,而是说,他知道自己的遭遇,并非是因自己犯罪的直接报应。这多么像约伯,因为清洁正直,虽不明白为何受苦,而坚持信心。
在全诗中,诗人唯一的盼望,是“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我昼夜在你面前呼吁。”虽然他不明白,但他问而不疑。他发问,因为他知道有发问的对象,不隐藏他的不明白。不明白而发问,并不是罪;埋怨,怀疑神,才是罪。
祷告没有回应,却用信心坚持祷告。他唯一确知的,是他祷告的对象,神,是存在的,祂能听,祂在垂听,这就是受苦中极大的安慰。唯一没有罪的是耶稣基督,祂是为了世人的罪而受苦,使我们因信祂而蒙恩,知道神,虽看不明白却有盼望。── 于中旻《诗笺记》
【诗八十八篇 虽然有神的各样应许,人还是有绝望的时候,怎么办?】
你是否感到自己好像跌到谷底呢?这位诗人的情绪就是如此的恶劣,以致他对生活都绝望了。虽然一切都那么坏且在恶化,但他还是向神述说一切。这是一首没有答案,连希望的表示都没有的诗,这样的诗为数不多。不是说你总要高兴和积极。悲伤和压抑需要时间来医治。但无论我们的感觉多么不好,我们总可以将问题交托给神,向神表达我们的苦恼。
――《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