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居圣山者的品行有这样那样,在现今世代,还要这样作?
15篇 神呼吁祂的子民过圣洁的生活,在这篇诗里,告诉我们十个原则,使我们知道当如何去行。我们生活在那些道德败坏的恶人之中,我们的道德标准不是从这个罪恶的社会而来,乃是从神而来的。,,,,
旧约中常出现帐幕这词,是别有所指?
帐幕和圣山是两个交替运用的字,都代表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点──神居住的地方。希伯来人的诗歌中,意念上的重复比声音或韵律的重复为多。
要如他一样控制舌头?我……
话语是带有能量的,它反映了我们自己,及我们和神的关系。当基督徒能够控制自己不说诽谤的话,不传舌,敢于抨击罪恶,在言语中带出忠诚,可能比任何东西更能显出我们的身分,因此,警惕你所说的话啊!,可以更多了解控制舌头的重要。 )
在金钱挂帅的今天,竟还高呼不取利,换了是我……
有些人热切追求金钱,为了得着它宁愿改变神赐给他们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假若金钱已成为你生命的一种控制力量,你就非要好好约束它不可,否则它将会伤害别人,还会破坏你与神的关系。
诗人为何毫不保留地表达困扰和抑怨﹖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
1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7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
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8 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
9 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
11 况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守着这些便有大赏。
12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
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
13 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
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14 耶和华-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
昨天我们说诗十五篇至二十四篇有一个交叉平行的结构:
十五篇(进殿诗)
十六篇(信心之歌)
十七篇(求助诗)
十八篇(帝王诗)
十九篇(创造/律法诗)
二十及二十一篇(帝王诗)
二十二篇(求助诗)
二十三篇(信心之歌)
二十四篇(进殿篇)
但交叉平行并不代表中心的两边只是重复,没有进展。阅读交叉平行结构时,适宜把成对的部分看成是重复、变奏、对比、深化和加剧。要注意的是,一般交叉平行的结构当中首尾和中心最突出,是整个结构的承托支架。如此读法,我们可以看见十五、十九和二十四篇的内容比较“神学性”,一步步的深化表达耶和华的救恩意图,就是耶和华对选民的帮助是基于祂和选民的约(律法),人要手洁心清(守律法)才能得见耶和华,而耶和华从锡安帮助信靠他的敬虔人,祂的子民在圣殿里,无害能及,因为耶和华是全地的主,祂的临格,是耶和华与祂所创造的万物关系的高峰,象征着祂对万物的管治。我们可以预期所有牵涉到锡安的诗都有这种思想的倾向和指向终极的动作。
十九篇前后的诗的内容注重的不是神学,而是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信仰挣扎,对象是耶和华所要帮助的人:以色列的王和他的子民。我们读这个小诗集,就必须要注意诗人如何把上帝子民的经验安放在承托这些经验的神学支架之上。换句话说,上帝的救恩是祂的管治和王权的一部分。所以第一,敬虔人和耶和华的关系并不单单是求救者与救拔者的个人关系;第二,这关系甚至不单是被拣选者(选民)和拣选者的集体关系;第三,不可或缺的乃是这些关系里的道德规范:耶和华的律法和人的行为;第四,圣民与耶和华同住是上帝选民安稳的保证,而耶和华临格与人同在也体现了耶和华的管治,是创造的高峰和目的。
十九篇的作用,就是把耶和华的创造(1-6节)、旨意(7-11节)和救赎(12-14节)三大范畴接连起来。耶和华在创造中彰显自己(“荣耀”、“手段”、“言语”、“知识”,1-2节),也临格在历史里,彰显对人的要求(“律法”、“法度”、“训词”、“命令”、“道理”、“典章”,7-9节)。问题是人面对这些现实,应该如何回应?
诗人在第12-13节的回应是:(1)有些过失连他自己都察觉不到(假设诗人是一个“每日三省吾身”的人);(2)而且即使都察觉了,他仍然有犯过的可能(“隐藏”不光是指思想空间里的事,也是指时间上的事);(3)“罪”并不是对某些行为的形容词,“罪”也是一个能辖制他的权势,在他的“任意妄为”当中,看得最清楚。
对诗人来说,对律法的认识和爱慕,受律法的警戒(11节),只能成就部分上帝的旨意。要“完全”,要克服罪的权势,只有上帝自己的介入(上帝的“拦阻”,13节)。为着这个原因,他投靠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是他的磐石,他唯一的盼望就是耶和华对他的救赎,对他的悦纳(14节)。站在这个小诗集的中间,诗十九篇并没有提及锡安和耶和华的圣所。进殿的情景离这篇诗甚远,但却为进殿的人铺路,提醒进殿的人来投靠耶和华,不要单纯因为(别人加诸)自己的苦况,也要省察自己在上帝面前可悦纳否?耶和华救赎主不单救人于仇敌的掌握之中,也救人于罪恶的捆绑之中。这不是基督的福音吗?只是当时他们还未看见基督。
我的祷告:天父上帝,基督来成全了律法,让我看见一个全然无罪的义人,看见他对祢律法的态度、看见他内心的倾向、也看见他不让罪在他身上掌权的意志和能力,看见祢对他的悦纳。所以基督,你的受膏者,也是我的主。保罗效法基督,要得着基督,求让我也有这个心志,而且矢志不渝。阿们。
大卫的诗。
1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
谁能住在你的圣山?
2 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
心里说实话的人。
3 他不以舌头谗谤人,
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
4 他眼中藐视匪类,
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
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5 他不放债取利,
不受贿赂以害无辜。
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学者都以诗十五篇为进殿诗,是以色列人进殿敬拜前的礼仪或起始训诲(torah),性质和稍后的二十四篇一样。进殿诗的道德训诲内容令他们和先知书接轨:;;亚七章。作为礼仪,敬拜者(不少是各处来的朝圣者)进门前询问一个进殿的问题,祭司/利未人提供一个答案。故此进殿诗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1)问:谁能进殿;(2)答:符合某些道德要求的人(torah);(3)能进入者的福气。
祭司向敬拜者提出的进殿条件有十一项,六正五反(试在经文里找出)。利未记第十章警告祭司进入会幕前要做好准备,这里祭司向会众提出对他们的要求。这种礼仪体现对圣殿作为耶和华临在之处的重视。因耶和华为圣,他指定的所在之处也同样圣洁(记住,所谓“圣”,就是“分别”),就是与地上所有其他地方都有区别,而进来敬拜的人也需要和地上的众民有区别。在没有明白的训诲之前,对“分别”的要求以礼仪行为为主(例:摩西在荆棘堆中遇见耶和华之事,;以色列人接受律法之后,耶和华对他们的要求不光是礼仪上的,更是道德上的。所以诗是礼仪,也是训诲。
但对上来敬拜的以色列人来说,来敬拜耶和华,也是要寻求帮助,寻求力量。朝圣者不单是来参观拜访,不单是来热闹庆祝;在诗人的眼里,来到耶和华的殿里的人是来“投靠”耶和华;;;;。每次来到耶和华面前,他们都带着不同的忧愁痛苦,困难不安,向耶和华“投诉”。这些状况,都在十五篇前的好些诗中可以看见。他们来到圣殿是要得安慰,得力量。在这里这些心负重担的人可以聆听训诲,可以听人见证(参;,30-31),可以同声赞美,可以遇见耶和华。难怪进殿的训诲主要牵涉到人际间不义和不公的事情,因为即使在以色列的社会里,不公和不义仍然是人,尤其是穷乏人(我们所谓的弱势社群),所面对最大的祸患。
但在耶和华面前他们找到了稳固的保障,使他们不致“动摇”。耶和华是困苦穷乏人、被欺压的人、孤儿寡妇、软弱人的审判者和申冤者。在他那里以色列民找到不变的公平和公义,怜悯和慈爱。但耶和华对进/近前来的人都有同样的要求,这些要求,印证着耶和华的权柄和管治。
诗十五篇是一个小诗集的开始,也是诗中第一卷(一至四十一篇)的中心部分。学者留意到诗十五篇至二十四篇有一个交叉平行的结构:
十五篇(进殿诗)
十六篇(信心之歌)
十七篇(求助诗)
十八篇(君王诗)
十九篇(创造/律法诗)
二十及二十一篇(君王诗)
二十二篇(求助诗)
二十三篇(信心之歌)
二十四篇(进殿篇)
其中首(十五篇)、尾(二十四篇)和中间(十九篇)被视为这个小诗集的承托支架。今天我们读了十五篇,明天和后天我们会读十九和二十四篇。
我的祷告:圣洁的上帝,我来敬拜祢,少有带着来投靠祢的心,更多的是惯性和归属感的体现,以致对祢的临格和训诲的敏感度都打了很大的折扣。求祢甦醒我的心,看清楚在地上只有祢才是我的保障和依靠,来敬拜祢时能全心全意的投靠祢。阿们。
耶和华阿!谁能寄居祢的帐幕,谁能住在祢的圣山?参考经文: ;;提要
大卫在第十四篇论到愚顽的恶人,他们心中没有上帝,所以为非作歹。本诗则论及敬虔的义人,他们心中渴慕上帝,敬畏祂。大卫以问句的型态来作为引言:「耶和华阿!谁能寄居祢的帐幕,谁能住在祢的圣山?」表达他渴望能与上帝同住,他渴想与上帝有亲密的相交,这是大卫亲身的经历。这首诗是于大卫将约柜迎回耶路撒冷,安置在圣所时所写成的。了解写诗的背景,就不难明白,大卫为何在上帝面前忘形地极力跳舞了。
大卫接着一连列举了十一项美德,来诠释属灵人所应具备圣灵的果实:(一)行为正直,(二)作事公义,(三)心里说诚实话,(四)舌头不谗谤人,(五)不恶待朋友,(六)不随伙毁谤邻里,(七)藐视匪类,(八)尊重敬畏主之人,(九)发了誓吃亏不改,(十)不放债取利,(十一)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这是全然圣洁的生命,才能呈现的。主在登山宝训的末了,作了这个总结:「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这是与上帝相交,来到上帝面前的人,所应有的生命。若能活出这样的见证,就是荣耀上帝了。
结尾大卫说:「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因为上帝必要保守他,他会得享安全、宁静及稳固。他以本诗勉励所有信徒,当存敬畏之心,来到上帝面前敬拜祂,以敬虔的生活,来见证上帝。这样的生命,是荣耀上帝的。
默想1.大卫对上帝会幕的渴慕,表明他多么看中与上帝亲密相交的生命。他认为永远住在耶和华的殿中,是最大的福份。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也想住在上帝的殿中呢?与祂同住,是人生最大的幸福。2.留意大卫所列举的十一项属灵人的美德,它们不是遥不可及的,乃是心存敬畏、敬虔之人靠着主都能作到的。若是这样行,就永不动摇,因为上帝必要保守你,赐福与你。赞美的金言1.在生产之难中,我们也许被「压下」,直到我们「如同死了」一样,好叫基督复活的生命,将我们高举到得胜之地──「远超过一切」。生命的圣灵,就能在我们周围的人们心里动工。赞美上帝!──宾路易师母2.有一天,赞美比今天还要增加。它是永远持续的。赞美,是永远不停止的。──JE赞美的经文1.耶和华阿!谁能寄居祢的帐幕,谁能住在祢的圣山?2.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3.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赞美的祷告亲爱的主阿!谁能寄居祢的帐幕,谁能住在祢的圣山,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但愿我们心存正直、凡事顺服祢、尊祢为大,因祢是可敬可畏的上帝,祢也与敬畏祢的人亲密。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经文:
每一个侍奉者都希望得赏赐,每一个信仰者都希望居圣山。大卫在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我们居住圣山的资格条件。圣山每个人都爱住,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住,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那么,如何可以居圣山呢?一、在行为上1、行为正直正直,原文的意思是完全,有纯正、圣洁、完整、没有瑕疵等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正直的意思就是行为完全。它是旧约里一个使上帝喜悦的品性;也是上帝子民的第一样素质。不过,这里的完全并不表示无罪,因为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但作为上帝的子民,必须把行为上的完全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正因为我们不完全,所以我们才要追求完全。基督教是生命宗教,讲伦理比讲论理更吸引人。《史记》卷八十一记载了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之所以受到重用,就是因为他心怀大德,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并能以德服人,为赵国的安定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2、作事公义赏善罚恶,是非分明,不以无罪为有罪。:7说:“…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上帝看重公义,他向世人所要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新约中说,“上帝的国…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2019年3月中旬,昆明市政法机关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孙小果系1998年犯强奸罪、侮辱妇女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他躲过了第一次刑罚,却没有收敛,反而更为所欲为。天平是法院的标记,天平的倾斜说明公义出现偏颇,但我们始终相信,公义或许会迟到,却决不会缺席。二、在言语上1、不谗谤他人谗谤人就是诽谤人。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诽谤人就等于否认上帝的存在。古话说:谤人之舌比蛇更毒,蛇咬一口只伤一人,医不难;谤舌一言却伤三人,谤者一,听者一,受谤者一(甚至更多人)。说:“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居圣山者审慎对待对自己的恶毒攻击,不会向邻舍发起责难,拒绝散布有害于自己品性的流言蜚语。他的生活遵守金科玉律的良言。2、不恶待朋友《圣经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朋友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圣经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诗》说:“朋友在乎时常关怀;亲人在乎分担忧患。”此节经文一语道破了朋友关系的价值和意义。为了保持朋友之间“时常关怀”的关系,双方就都要做到“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得着要珍惜;酒逢知己千杯少。这都告诉我们对于朋友要珍惜、恩待。三、在立场上1、藐视匪类,尊重敬畏神的人该藐视的不藐视,该尊重的不尊重,都是不合宜的。大卫告诉我们,匪类(“匪类”并不仅指“匪徒”,其含义比“匪徒”的范围要广,泛指一切行为卑劣、心灵黑暗之人,《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将之译为“犯罪作恶的人”)与“敬畏耶和华的人”同时存在于世界,而且过着相反的生活。作为上帝的子民,应当有鲜明的是非立场。不与匪类同类,远离他,和亲近神的人同行,过神喜悦生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义的生出嫉妒。因为他们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干。…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因为作恶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地土。”/8-9)2、自己吃亏,不让他人受损失一个人,若当他许下的诺言或者订下的契约有损于他的利益时,他依然真实地遵守他的承诺,那么他的言辞如同他的契)样,价值千金。爱就是付出,爱不是占有,更不是贪小便宜。吃亏是福。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未满月就被作价50元人民币卖给了养牛的牛家,更名换姓为牛根生。牛根生曾经百感交集地回忆道:“唯养母嘱咐我的两句话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上帝的子民若不能有鲜明的道德立场,势必会被自己所交往的人所影响,以致走上歧途。保罗劝勉提摩太说:“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四、在物质上1、不放债取利这里指非法的高利贷。希伯来人禁止从穷人、特别是贫穷的以色列人那里获取利息,“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参;。定下这种区别似乎是因为希伯来人相互被看作是兄弟的缘故。如果获取高利,就不是兄弟。这里重点强调不趁人之危,不落井下石。2、不接受贿赂贿赂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金钱或其它利益,以排斥竞争对手,获得更大利益的行为,即:损人而肥己。收受贿赂是被禁止的。说“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明眼人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也说:“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一个良好的z /-府(个人),只有依靠不偏不倚的公义和公正,才能存续。贿赂摧毁良好的z /-府(个人),造成不公平不公义。爱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的爱不是真爱。结论:诗人在书15篇的结尾说“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这是针对第1节的简洁的最终回答。当我们具备了2-5节所描绘的品性时,就成为上帝喜悦的儿女,就得以居住在圣山。居圣山,好品行;好品行,居圣山。祈愿每一个神的儿女都在神的圣山上。经 文:
证道人:张忠云牧师整 理:朝阳堂编辑组 2016年11月6日白天讲章 引言: 当我们接受基督成为基督徒,《以弗所书》就有这样的应许:“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上帝家里的人了。”因此,我们基督徒的行事为人并言语都当与自己所蒙的恩相称。通过《书》15篇,我们一同来分享作上帝家里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得居圣山者的品行。本篇《书》的执笔者大卫是合上帝心意的王,他在此也写出了希伯来人理想中的完人典范就是要具备“得居圣山者的品行”。 一、谁能得居神的圣山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帐幕”有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会幕”的含意,即是上帝住在人中间为主为王,接受信徒敬拜的地方。关于“圣山”的指向,:耶和华说:“我必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之所以称为圣山,是因为以色列人在那里献祭与上帝亲近,享受上帝的同在和祝福等。无论是寄居在上帝的帐幕,还是居住在上帝的圣山,都说明了上帝同在的真确性以及上帝祝福的美善。 对于这位全能的大主宰,我们敬拜上帝所需要件就是要圣洁。“圣山”顾名思义就是“圣洁之地”。与上帝同居的人必须作圣洁的人。“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圣洁意味着在道德上的完美与纯洁,同所有的罪恶分离。 在希伯来人的诗歌中,意念上的重复比声音或韵律的重复较为多。“帐幕”一词,令人想起两种情境:一种是正式的敬拜与献祭场合,“圣山”强调这一点;另一种则指慷慨好客的帐棚生涯,“寄居”与“住”表明了这一点。《书》常将这两个观察混合在一起,将崇拜者视为期盼得住处的客旅,将前来敬拜视为归家。我们基督徒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当地教会,找到教会,来到教堂,就有回家的感觉。诗人认定了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世能与上帝同在,侍奉、敬拜祂,离世能永远与祂同住。我们只不过在世上作客,寄居在上帝的地方,因为祂才是宇宙真正的主人。我们的盼望是一个永远的家乡。如此一来,“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发人深省,因为每个人都将个别与主面对面,我们要思考:谁才有资格与上帝同住?与上帝同住的人应有的特质及操守又如何?诗人开始就以问题带出整篇《书》的主题,并以上帝对义人的应许作结,响应了最初的问题。 二、得居圣山者的品格 《书》第十五篇的主题就是:得居圣山者的品行。在新约《约翰福音》,主耶稣回答尼哥底母的问题时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5)进入上帝国度的基本条件是悔改和重生。这从上头来的生命,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如雅各在书信中所说的一样,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大卫这里的意思是,真正的信心会产生本《书》所描述的这些品行。 (一) 得居圣山者应具有的为人准则 1、行为要正直 作为上帝的子民行为要正直,此处的“正直”,原文中的意思是“完全”,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为正直”的意思就是“行为完全。”同样的字在中用来描述 “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接着这节经文之后,便是描述了世界在上帝面前的败坏,然而在《创世记》中并没有说,挪亚不是一个罪人。此处的“完全”并不表示“无罪”,因为世上没有哪一个人是无罪的,但作为上帝的子民,必须把行为上的完全当作我们自己毕生的追求。倘若一个人时常到帐幕献祭,却没有好的行为,那么他所献的一切祭物都将失去意义。我们要牢记主耶稣的教导:“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在《圣经》多处记载了对于正直人的应许:正直的人必住在上帝面前,为上帝所亲密。正直人的祈祷赞美蒙上帝悦纳。行动正直的,必蒙拯救。正直人的后代必要蒙福。正直人的帐棚必兴盛等。因此,我们的行为要正直。 2、作事要公义 上帝是公义的,祂盼望自己的儿女都要有公义的品格,作事公义的人是一个与上帝有良好关系的人,他的心转向上帝,作上帝所喜欢作的事,保守自己的良心不受责备。大卫在一篇诗歌中写道:“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正直人必得见他的面。”这里告诉我们,公义是通向上帝面前的桥梁。上帝看重公义,所以旧约中上帝向世人所要的就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新约中说:“上帝的国……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并且还清楚写到:“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因此,属灵的人当追求公义,并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用圣洁公义侍奉主,就可住在上帝面前。 3、内心要真诚 谈到行为之后,大卫又谈到了上帝子民的言语,我们必须从内心出发说实话。我们的上帝憎恶口是心非之徒,他曾严厉地指责口是心非的犹太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为什么祂能指责呢?因为祂是上帝,能监察我们的心肠。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诚实无伪的上帝。上帝要我们说诚实话,要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k,因此,心里说实话的人才能住在上帝的圣山。并且应许:上帝保守诚实人。上帝的眼会看顾国中的诚实人。诚实人必多得福。保罗教训年轻的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上帝所喜悦的人,就是那些诚实无伪的人。 (二)得居圣山者应具备的待人法则 1、不谗谤他人 谗谤指小人的污蔑诽谤,所传谣言来诋毁某人。《雅各书》说:“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8)不制伏的舌头包括:搬弄是非、讥诮诋毁、自吹自擂、撒谎夸大、满口怨言、阿谀奉承、恶意误导等。以舌头谗谤人是人们最容易犯的罪,造谣生事、恶语中伤,常常会给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不能管好舌头的人,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 雅各说:“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上帝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在聚会中,我们都会以歌声来向上帝献上颂赞,如果在生活中再用口去咒诅,那就是不应当的。使徒保罗指出:“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2、不恶待朋友 世间有一种情,人人都需要,在你难过的时候,有人会来安慰;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有人会来帮助;在你快乐的时候,有人会和你一起分享快乐的喜悦;在你失败的时候,有人会拉着你继续往前走,这种情就是友情,这个人就是朋友。朋友之间情同手足、倾情以佑、彼此担当、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朋友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圣经》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在《圣经》中,上帝以亚伯拉罕为朋友,耶稣以门徒为朋友。:“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 3、不毁谤邻里 毁谤也是一种与舌头有关的罪,亦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罪。大卫在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毁谤”,而是“随伙毁谤”,这种毁谤是盲目的,可能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跟风,追随世俗的潮流,因此比一般意义上的毁谤更为可恶。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世界因着互联网都已经成为了“地球村”,目前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构成了自媒体现存的主要表达渠道。因此,我们所发出的言语更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随意链接、转发一些尚待商榷的事情。 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在《书》有警告:“在暗中谗谤他邻居的,我必将他灭绝。”新约中,主耶稣明确了对待邻舍的道理:“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三)得居圣山者应当体现的价值观 1、辨别是非,明确立场 “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上)“匪类”与“敬畏耶和华的人”同时并存于这个世界上,作为上帝的子民,我们应当有鲜明的是非立场:能够分辨罪恶与公义、黑暗与光明、邪恶与良善。对于“匪类”,要“藐视”;对于“敬畏耶和华的人”,要“尊重”。 “匪类”泛指一切行为卑劣、心灵黑暗之人,也就是恶人。这里的匪类与前面说的朋友有着善恶分明的对比。匪类的特征:诱惑迷乱、自私自利、蛮横无理、蓄意加害。我们要牢记《圣经》的教导:“你们爱耶和华的,都当恨恶罪恶;祂保护圣民的性命,搭救他们脱离恶人的手。”()我们应当慈爱、怜悯、忍耐、宽容、饶恕、体恤,同时我们也应当恨恶罪恶。恨恶罪恶是上帝向属祂的人所发的一条命令。因为我们所信的上帝就是恨恶罪恶的上帝。在《新约》中看到到主耶稣因着恨恶罪恶,洁净圣殿;因着恨恶罪恶,非常严厉地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由此,便能看出来祂的刚直和勇敢。可以说,祂恨恶罪恶到极点,祂恨恶假冒为善的罪,更何况是匪类。 对罪恶的态度是恨恶,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因着敬畏上帝,人做事就会有道德底线,品行自然高尚,因此,我们自己不仅敬畏上帝,并且也因着敬畏上帝的心,而尊重那敬畏祂的人。尊重敬畏上帝的人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并且希望我们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 2、修身克己,信守承诺 因着敬畏上帝,“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下)这一诗句,强调了上帝子民应有的诚信。大卫告诉自己,也告诉我们,真正追随上帝之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为了兑现承诺,哪怕自己吃亏,也在所不惜,这是上帝子民的重要品质。我们都很熟悉在 《约书亚记》第9章记述了基遍人以诡诈欺骗约书亚的事情,约书亚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与基遍人立了约,并起了誓,立约之后发现被骗了。原因是他们自己没有查验清楚,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守这个约。“于是约书亚这样待他们,救他们脱离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没有杀他们。”之所以他们守约,是因为他们是属于上帝的,他们认为:我要像我的主,我的主守约施慈爱,因此,我既然与你立约了,就算自己吃亏了,我也要守约。我们基督徒作人以诚信为本,克己待人:用要求别人的心要求自己,用宽容自己的心宽容别人,换句话说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新约,主耶稣教导:“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 ,37) 三、得居圣山者的践行 得居圣山者对于上帝所喜悦的品质,不能只有理性中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认知都落实在具体的行动当中。实际行动就是:相对于前面提到的行事准则、待人法则以及价值观,所做出的回应就是:周济贫穷,不放债取利 ;公平公正,不收受贿赂。 1、周济贫穷,不放债取利 “他不放债取利。”(上) “放债取利”是指那些以自己的金钱去苛刻穷人。对于借贷之事,旧约律法有明确的规定:“你借给你弟兄的,或是钱财,或是粮食,无论什么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这样,耶和华你上帝必在你所去得为业的地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在摩西的律法下, 一个以色列人可以向外邦人放债,收取利息,但却不可以向犹太人同胞这样做。如果弟兄或朋友有困难时,人应该借给他金钱,使他能够度过难关。后来,当他有能力时,便要偿还所借数目。之所以人不能放债取利,原因乃是我们已得蒙恩典,得到权利去帮助贫穷的人。还有,帮助他人的,上帝看得见,必然会给予赐福。我们要分清的是,借钱与外邦人作买卖交易则是另外一回事。 大卫在谈到上帝子民与上帝的关系时,一定想到了这段经文,所以将崇拜上帝与放债取利之事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在钱财的事上贪得无厌,利用穷人的缺乏而牟取暴力,一定不蒙上帝喜悦。得居圣山者不放债取利。若活在旧约律法之下的犹太人也受这原则的约束,何况是今天我们这些活在恩典之下的基督徒呢?我们记住《圣经》的教导:“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他的角必被高举,大有荣耀。”今天,我们应当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我们自己。不仅不放债取利,还要多关注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2、公平公正,不收受贿赂 我们既然有帮助人的心,因此就“不受贿赂以害无辜。”(中)大卫的这一表述,与旧约律法的规定相似,说:“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明眼人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因为贿赂,历史上曾上演了许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闹剧,也酿成了许多屈枉正直、伤天害理的悲剧。从古至今,祸害之一就是收取贿赂;更糟糕的是,无辜的人因此而被判罪。为此,先知以赛亚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因受贿赂,就称恶人为义,将义人的义夺去。”《诗》也明确地说:“恶人暗中受贿赂,为要颠倒判断。”阿摩斯面对当时的以色列百姓,毫不留情地指责说:“我知道你们的罪过何等多,你们的罪恶何等大。你们苦待义人,收受贿赂,在城门口屈枉穷乏人。” 就治国方略而言,《诗》说的更为具体:“王藉公平,使国坚定;索要贿赂,使国倾败。”因为“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公义圣洁的上帝是不能容忍罪恶的。摩西在以巴路山上重申上帝的命令时说:“受贿赂害死无辜之人的,必受咒诅。” 百姓都要说:“阿们!”《圣经》提醒:“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恨恶贿赂的,必得存活。” ,目前从媒体看到的反腐倡廉行动大快人心。如果没有行贿的和收受贿赂的,掌权的秉公执法,就不会出现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则社会一定会安定团结。 3、知行合一,必得蒙祝福 大卫认真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之后,突然信心倍增,因此,在诗歌的结尾,深情地写道:“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下)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诗句,表达了大卫的信念,他相信上帝的公义与信实,也确信遵行上帝旨意之人必然会蒙福。 对于上帝子民应有的素质,大卫已经清楚了,但这并不表示他已经具备了这些素质,他所知道的这些不应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切实地践行,大卫非常强调“行这些事”。他将“行”与上帝的恩典联系在一起。大卫相信,只要上帝的子民坚定不移地遵行了上帝对他的各项要求,就必然得着上帝的祝福,具体地说,就“必永不动摇”。“动摇”一词,在希伯来文中是指强烈的震动,“永不摇动”也就是说永远不会经历强烈的震动,表明他的的生活一直有上帝的保守与看护。大卫在这里描述的,与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结尾时所说的话相似:“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约叁1:》记载:“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我们要知行合一。《雅各书》中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参 结语: 回顾我们今天的分享:《书》第15篇是大卫所写的训诲诗,他以自问自答的写作方式,将上帝子民在圣殿崇拜中应有的态度及平日生活中应有的品行勾勒出来。《书》开始,大卫提出问题,谁能得居上帝的圣山?接下来,具体地指出了得居圣山者的品格:应具有的为人准则:行为要正直,作事要公义,内心要真诚;应具备的待人法则:不谗谤他人,不恶待朋友,不毁谤邻里; 应当体现的价值观:辨别是非,明确立场;修身克己,信守承诺。有了理性的认知,接着就是践行:周济贫穷,不放债取利;公平公正,不收受贿赂。宣告了遵行上帝旨意,活出上帝形象的结果,所得蒙的祝福就是“永不动摇”。透过本诗,大卫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能够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的人,就是在品行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必定得蒙上帝的保守和看护。我们与大卫一样,已经知道了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当下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活出上帝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我们就必蒙上帝喜悦,记住上帝给我们的应许:“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 愿上帝祝福祂自己的话语。阿们!